所以,这会儿没有任何人站起来说不该修路。
通过许弘纲在地图上的讲解,在座的大臣们都非常直观的看到,皇上的意图非常清晰:先用公路把各个区域内的主要城市链接起来,借此机会锻炼工程队伍。然后再通过熟练的工程队修建难度更高的新路,把不同的区域也链接起来,最后形成一张绵密的全国路网。
目前看起来,公路方面进展比较快,如果去年新开工的八条公路在未来能够顺利完工,那至少在大明的经济重心—东部诸省方面,南北的纵线就基本形成了,接下来就该是横线的修建。
新的水泥公路带来的好处,参会众臣都非常清楚:由于路面变硬而且平整,四轮马车得到广泛使用。由此使得和以前用两轮马车比起来,货运量普遍提高了40~60,路上的时间减少了50以上: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马太娇贵,这个比率还可以上升——和牛比起来,马唯一的优势就是速度快了。这种牲畜耐力差,容易得病,力气也很一般。就算是用马类中以吃苦耐劳见长的滇马、蒙古马搞运输,也不能持续高强度的驱使他们。而且你要它搞货运,就不能让它只吃草,得给它喂精饲料,这就又增加了货运成本。
事实上,在去年远征蒙古和西域的时候,各路指挥官就已经发现,进口来的西洋大马更娇贵:刚开始行军的时候,骑兵队等步兵队。但要不了三天,就是步兵队停下来等骑兵队了。
铁路的修建麻烦一点,有的和工部走得比较近的大员已经了解到:铁路和公路不同,公路遇到大山可以修建盘山公路,而铁路要搞盘山路,这成本就高得离谱,安全性也极差,故而很多时候不如直接打隧道。但是打隧道就对地质结构的了解、爆破技术、隧洞稳固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所以,目前铁路的修建成本和时间,都比公路高得多。
但是,再高的成本,也值得去修:铁路一旦修好,在载货量和减少运输时间上,那就不是提高几成的问题,而是直接翻倍、翻几倍乃至数十上百倍!
路修好了,沿途的经济自然会迅猛增长,国家收到的税收将呈几何倍数跟着增加,到时候投进去的钱会几十上百倍的赚回来。路修好了,国朝哪里再有事情,军队的部署到位将变得飞快。路修好了,朝廷政令的下达和地方的响应,也会变得极快——一条路,带动的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提升!
所以,该不该修,这个不是问题。
“皇上,臣觉得,修路是没问题的。但是,能不能每年修建得少一点?这么每年新开八条公路,朝廷的收支亏空了这么多,长此下去,可怎么得了?”
起身说话的是吏部尚书赵焕,他说出这样的话后,会场里的很多大臣都点头附和。
哎,我也知道欲速则不达啊。但这不是因为有其他穿越者竞争么?再说了,华夏地域是如此的大。就算是现在这个速度,我都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实现各省会之间全通公路呢。
“大冢宰之言,乃是忧国忧民之言。不过,朕这里也有一些考量。”
“臣等请皇上示下。”
“其一,钱的问题。虽然去年收支相抵,亏了近两千万。但是诸位要明白,朝廷去年还征收了三千多万石的粮食。这粮食折算成银元,也是一千多万。所以,这亏损并不是特别大。而且,今年西域那边的战事或许还要继续,但是北边的蒙古是肯定不用怎么打了。也就说是,如果今年没有新的战事,朝廷的收支会自动实现较大的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