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还有人要推举其他皇子吗?哦,看来是没有了。”
招招手,让方正化扶自己站起来后,朱由栋朗声道:“礼法,是个好东西。他定了规矩,让大家知道该如何去遵守,并在日常生活中去执行。我华夏几千年都是礼法治国,总体而言,是治世多于乱世,礼法在其中,功不可没。
但是,礼法太过于死板,也会造成很多问题。如大冢宰方才所言,如果严格按照礼法来,那一个人将来能做什么,从他出身之日就很大程度上注定了。这一点,朕很不喜欢。事实上,我华夏数千年来总是走不出治乱循环,礼法也有很大责任。
出身的身份决定以后的人生,这一点,我华夏的百姓从来都不喜欢,也不认同。在现实里,从秦以降,也没有多少人遵守。这秦帝国二世而亡且不去说他,朕问你们,两汉、唐宋,甚至是我大明,历任皇帝,有多少是嫡子,又有多少是庶子?即便是嫡子继位,又有多少不是嫡长子?
说到这里,朕属意的太子是谁,你们心里都清楚了。当然,朕绝不是因为讨厌这礼法就故意的不让身为嫡长子的慈焱落选。而是这二十多年来,朕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你们的报告,发自内心的认为,朕的长子慈燚更适合做太子。未来朕百年之后,他也能更好的带领大明走下去。”
轻轻的舒了一口气,看了看低头不语的群臣,朱由栋继续道:“今日把你们叫来,是因为你们都是国家重臣,不让你们念头通达,这太子将来也不好做事。总之呢,太子,朕今晚立了。朕不管你们以前持什么立场,但希望你们从今日起,便知道我朝国本所在,知道以何种态度对待朕的几个儿子。以后,下面那些无谓的争斗,统统停了吧。”
“臣等领旨,恭贺皇上,恭贺我朝国本已定!”
第745章 地方官的共性
和当年万历为了拿回被文臣们侵蚀甚至掌控的人事、财政、军权,故意发起国本之争,想以此分裂群臣不同。朱由栋此时牢牢的掌握住所有权柄,根本不需要文臣内部激烈争斗。所以,在天启朝的国本之争刚刚出现个苗头的时候。他就当机立断,迅速的定下了太子人选。
天启二十五年(1643)五月十二日,皇帝正式颁下诏书,明确的封皇长子朱慈燚为皇太子,封皇次子朱慈焱为宋王,预定的封地为后世南美的巴西。封皇三子朱慈炎为定王,预定的封地为后世南美的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智利。
当然,虽说三兄弟之间自此君臣名分已定。但一方面是此时南美粗定,大明还不能马上把两位亲王派到那边就国——如此显得吃相太难看,会让新生的印加王国以及南美广大的印第安人心生反感。所以,朱慈焱两兄弟仍然留在了北京。而另一方面嘛,每个人的心理都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朱由栋也从未想过光凭自己一句话就能让所有大臣全心全意的支持朱慈燚。所以,这下面的明争暗斗,未必就会完全消停。
不过呢,不管怎么说,这皇子之间的名分是定下了。谁要是再敢明目张胆的扑腾,那皇帝收拾起人来肯定不会手软。再说了,现如今大明的宗室政策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争夺储位失败的,不会再去自己的封地上当一头猪被圈养,而是仍然不失为一国之君——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是当事人自己,也很难提起破釜沉舟、铤而走险的勇气吧。
总之就是这样了,朱由栋虽然立了太子,但只要后面两个皇子没有就国,或者说太子没有继位,争斗都是会存在的。但好歹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不会对国家造成太大危害。
在做完了这一切后,他把朱由校从天津港叫了回来:朕要出巡西北,慈燚刚刚受封太子,还需要学习,由校你替为兄再监国一次吧。朕保证,这是最后一次了。
至于说为什么要出巡西北,那当然是随着大明科技的发展,西北诸省的煤、硝、棉甚至石油,已经成为大明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而最近这些年,西北干旱日甚,那里的情况到底怎么样?作为一个独掌大权的皇帝,他是不能单听下面的人汇报的,有的时候,必须要亲自走一走,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