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题看到了,可以开始做题了。
要求很简单:一天一夜,全部完成,每篇三千字以上,合计两万字左右。
要知道这是古文。
终于开始评卷了,有个基本要求:文中必须指出论题的出处,并须全部引用论题的上下原文,此为——“通”。
不知论题出处者,不得为“通”,直接淘汰;
知道出处而不全引上下文者,也不得为“通”——只能叫“粗”。
六论四通二粗以上,方为合格,过了这关才聊得到文采上来。
引论正确,见解精辟,逻辑严谨,文采斐然,可以入第四等。
做不到其中三条以上,只好入第五等。
实在是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可以入第三等。
不过这个第三等实在难拿,有宋三百年,苏轼后来拿过一个,他之前,吴育拿过一个,然后,就这俩,没别人了。
制科三等,视同进士第一,即状元,这是仁宗的原话。
第三第四等,恭喜你们,有资格参加御试了。
至于第五等那些,感谢参与,下次再来。
真要过了这关,皇帝那里,反而好办,基本就是个过场。
因此时人都以秘阁六论为难,把阁试称为“过阁”。
除了要专心准备,应付这漫无范围、又无所不问的阁试,还要去考官那里托请打听,拜托他们手下留点情,出题不要太偏太难太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