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页

李定就去找老师王安石抱怨:“我明明说的是实情,却不知道京城里边不让这样说。”

王安石大喜过望:“那把你知道的,都告诉陛下!”

立刻向赵顼推荐了李定。

赵顼问他关于青苗法在南方推行的诸多问题,李定一一作了回答。

其实李定说的也不一定就完全不对,现在都是人治,法律执行的好与坏,很多时候与地方当政者有关。

但是要说有没有政治投机的心理,作为风头正健的参知政事的弟子,也是人之常情。

赵顼接见了李定,听到了自己想听的声音,非常满意,对于那些说青苗法不好的意见,又听不进去了。

王安石对台谏的威力也有些犯怵了,反对的声音简直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之前将谢景温塞进了台谏明显力度还不到位,便想把李定也给塞进去,还要帮他把控关键位置。

王安石准备让李定知谏院。

但是这个任命实在有些想当然了,也充分说明王安石如今已经有些飘。

区区一个选人,没有什么政绩,也没有什么名声,更没有经过制科,怎么可能担任这么重要的位置?

以司马光当年来说,先是在京师大理评事打转,然后被庞太师培养,后被推荐回京,当了馆阁校勘,又放了一任通判,再回京时,才担任的知谏院。

那是人家从当馆阁校勘开始,就进入升朝序列了好不好?

宋朝就没有外朝官直接进京当知谏院的规矩,这个从科举名次排好时就已经决定了的。

富弼和曾公亮直接拒绝,想什么呢陛下?就算是越级提拔,这娃的资格最多只能当个监察御史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