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弟,从更远的地方因大雪,吐蕃部族归顺,宰辅们担心。”李隆基对李易说。

宰相担心,他不担心,不就是后勤么。

李易轻轻点头:“辎重运输,属于社会经济环节中的一部分。

拿出来一百万缗的粮食,运到地方剩三十万缗的数量。

感觉上是吃亏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

李易说理论,告诉大家,牲畜和人力的付出,本身有回报。

回报就是赚钱,尤其是冬天,冬天北方生产困难,喂养牲畜成本高。

与天暖时的农耕不同,有的甚至就专门负责运输,并不参与田地的工作。

这样冬天则收入降低,现在运输辎重,牲畜能吃更好的料,养牲畜的人也有钱赚。

最后这个钱,还是要流通的,并没有消失。

真正消耗的是国家财政收入,获得的是一大群归顺的百姓。

百姓是资源,将来能够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

此事的辎重运输消耗的钱财,相当于公共事业。

如修路和完善水利,跟养猪差不多。

买猪崽子,然后喂,仔猪是钱,喂的饲料更是钱,当猪养肥了,赚得也多呀。

“肉,烂在锅里,在财政能够轻松支撑的时候,边关人口增加对大唐有利。

现在开始陆续收税,收税的覆盖面越大,大唐的财政收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