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页

但如果喊出革新的口号,就不一样了,会有人支持他们。

如果革新成功了,那么他们四人的名声就会变好;如果革新失败了,也不一定会把名声变得比现在更坏。

而且就算革新失败,名声好的人也不是没有,比如范仲淹。

范文正公的名声,在士林之中那可真的是高,提起他来,可没有什么黑点。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就了范文正公的名声。

孙承宗看了一眼三人,然后说道:“徐阁老说的有道理,要看陛下的意思。”

想要开启一场革新难度很大,但最大的难点是陛下的态度。会不会因为陛下的退却,导致革新失败?

真的是如此的话,他们四个怕是没有好下场。比如现在士人之中名声不好的王安石。

“陛下不是宋仁宗,大明也不是大宋。”这个时候韩爌的声音充满了坚定。

他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其他三人都没有再说什么,显然默认了他的话。

对于这一段历史,几个人自然是很熟悉的。

庆历三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

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庆历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这段历史,被人称为庆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