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子具体叫啥,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因为他喜欢在自己的头上的帽子上插两根鸡的羽毛,加上他本人师从于道家学派,而被周围的人取了一个外号冠子,他自己也认为这个名号不错,在外游历时就自称冠子。
冠子早年从楚国出来外出游历,不久前经过宋国,知道庄子的名声,就前来拜访道家的前辈庄子。
这一次的拜访,对冠子来说,算是长见识了,庄子的思想和他所学的道家入世理念,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道家思想。
庄子崇尚自由天道,思想天马行空,讲究天人合一,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和当前道家的主流不同,庄子是一个隐士派。
和庄子交流一段时间后,冠子深深的被庄子所折服,甚至在和庄子交谈中,有那么一瞬间,想要和庄子一般,归隐山林的念头。
可能因为冠子还年轻,还没有施展胸中抱负的缘故,冠子立即掐灭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不好的苗头。
庄子自然看出了冠子内心的矛盾,而且在交流中察觉冠子在道家、兵家、法家、墨家的学说上,都已经有了极高的造诣,加上初见冠子时,他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于是让冠子前往齐国稷下学宫一游。
现在的稷下学宫,邹衍、田骈、接子、环渊等人,都是稷下学宫道家的宗师。其中邹衍脱胎于道家,发展出阴阳家。加上不久前去世的慎子(慎到),这个同样脱胎于道家,但是却是法家创始人之一的道家宗师(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别是法家法术势的大宗师)。
稷下学宫的道家,可谓是人才济济兼容并蓄,各种学说全都有(孟子已哭晕在厕所,面对这一票道家宗师,自己本事再强,单嘴难敌众口,哪怕极得齐宣王信任,儒家在齐国始终打不开局面,齐宣王对孟子的建议,总是觉得孟子说的极有道理,但是从来不采纳。)。
正是因为如此,庄子才劝冠子启程前往齐国。
因为虽然同属道家,但是冠子和庄子道路却是不同的两条路。
冠子所学全是出世治国的道理,是关于治国的策略和方法,而他本人已经游历过秦楚韩魏四国,刚刚从魏国出来,打算借道宋国拜访庄子后,前往齐国。
结果遇到庄子后,冠子就被庄子带偏,陷入迷茫之中。
直到一天前,庄子劝说冠子前往稷下学宫,才让冠子下定决心。
冠子拱手行礼道:“送人千里,终有一别,先生请止步,学生告辞了。”
“好,一路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