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得到普罗大众的认可,这是对朝廷,对官府最大的褒奖。也是他们能稳固自己统治的最核心的要素。一个得不到百姓认可的朝廷,是很难长时间立足的。暴力能够得趁于一时,却不可能永远成功。
而这一次的灾情,也让朝廷进一步地检验了整个官僚系统的反应能力,治理能力,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暴露出来的弊端都在第一时间呈现在了各部各衙的案头,随后又被精心提练过后,送到了李泽以及各个委员会主席的案头。一场官僚系统内部的变革,整改,也旋即展开。
夏荷喜笑颜开,她的信用货币计划,终于开了一个极好的头,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新钞在河南,几乎就全面铺开了。
徐想也欢欣鼓舞,信用货币政策的成功,意味着他在财政计划方面,有了更大的施展余地。因为洛阳此时仍然是这天下的商业之都,有了这个支点,把新钞推而广之,就简单易行得多了。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对于李泽来说,这一次倒还是真应了这么一句话。
而对于李泽的敌人来说,则是大失所望,李泽的朝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让遭到重创的河南安静了下来,恢复了过来,甚至还展现出了比以往更强劲的活力,使得他们原本的一些小算盘,瞬间破产。他们的某些计划还在制定中便无疾而终。
第1222章 不要中了李泽的圈套
一个国家的强盛,简单一点儿来说,就是在对外的时候有着强大的武力,让人感到畏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对内,就体现在能不能在意外发生的时候,有着强大的控制能力,组织能力,将事情的危害降到最低,并且能最大限度地从不幸的事情之中找出有利的点来,然后将他发挥到极致。
而现在的大唐,在李泽看来,算是勉力能做到这一点了。河南灾情的应对,倒是让他看到了自己治下的大唐,似乎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强大一点。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此刻,与大唐相邻的另一个国度,同样是万里大国,曾经一度让大唐感到无比的威胁的吐蕃大论德里赤南,在听到大唐境内自然灾害不断的时候,当下便是喜形于色。
给他带来这个消息的人,来自益州。
孙桐林着实不容易,这么大的岁数了,跟着商队,一路从益州跋山涉水地赶到了拉萨。一路之上,好几次险些把命都给丢了。除了路途艰验之外,最接近死亡的一次,便是遭到了山匪的突然袭击,若不是随行的护卫战力彪悍,现在的孙仲林只怕早就成了山间的一副骨头架子了。
“大论,这是我们家梁王与您的信!”恭恭敬敬的将朱友贞的信件呈给了德里赤南。
德里赤南却没有急着看信,而是沉声道:“我前些日子,听说你们那个南方联盟,又在李泽手里吃了大亏?”
孙桐林脸色微变,点了点头:“的确吃了些亏,不过也没有让李泽好过,他麾下亲军,最为精锐的右千牛卫被我们歼灭了大部!虽然说丢了些地盘,但现在却也重新稳住了形式,双方重新陷入到了僵局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