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

参军还是护着竺年,拉回话题:“小王爷是什么打算?”

竺年用一根细细的杆子,指着做工已经很精细的舆图:“先让外面的地雷阵消耗他们一波再说,然后看看能不能引他们哗变。”

这种临时组建的军队最怕的就是哗变,最容易的也是哗变。

强征来的非职业军人,年龄、身体素质良莠不齐,训练程度更是低破地板,别说上阵杀敌了,若是想在战争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只能作为役夫。

但是茅军显然不会这么打算。

“茅军的匠人们都走了,没有足够的工具,他们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进行采石和伐木,多半是打算直接用人命来铺地雷阵。”这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极其容易引起哗变。

作为可能昨天还拿着锄头的农民,本身就没有多少上战场挣军功的想法,也没有彪悍作战的战斗技巧,甚至也不具备战场上求得生存的能力。

他们上战场,就和植物大战僵尸的最后一波差不多,若是能够形成优势,那存活率可能还高一点。若是稍有不顺,这些本就在距离吓破胆一步之遥的人,很可能就先软了。

这时候要是有人吼上一嗓子,有很大成功率能够诱使哗变。

“反正都是个死,还不如逃,万一还能活命呢?”竺年随口用姜国口音这么一说,又换了个茅军偏地方的口音,“快逃!往这儿逃!”

“然后我们就在城墙上跟他们耗着,看谁耗得过谁。”竺年眯着眼睛,“他们要是逃,我们就追杀,不用追远。”

单枪匹马可能打不过杨凉,但大局观显然比之强出不止一筹的一名将军问道:“我们也不能跟他们干耗着。”

其实现在的局面,他们也着急。

退守楚江,是他们最后的底线,但凡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们还是想要扭转战局。

所有的大的优势,都是一点一点从细节中积攒出来的。

说话的将军从竺年手中拿过黑色细杆,指着涉阳关往北绕了一圈:“天气已经转凉,趁着还没有到冬天,我们必须尽快把这三十万军队灭掉,再乘胜追击,直接抄姜国的后路。他们现在举国之力都投放在南下,重点必然是黑荥关,后方肯定空虚。若是我们能够在姜国游走,骚扰他们的后方,姜国南下必然受阻。如此,或可解黑荥之围。若是我们把时间拖得久,到了冬天就没法打仗了。”

不说他们南地人不适应北地的气候,哪怕是北地人也没法在这种冰天雪地里正常作战。非得在冬天打,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要不就是组织一支精兵,采用奇袭的战术。但这种精兵的数量决定了只能打一些袭扰,不能起到真正左右战局的作用。

他们在阳州消息闭塞,如今大月腹地战火四起,根本就没有黑荥关的消息。

但是竺年算了算时间,此刻的黑荥关应该已经不在尉迟兰的手中。

他家先生不是信口开河的人。他既然说守不住,那肯定是守不住。

竺年抿了抿嘴,问了一句:“姜国,为什么要回去?”

几个将领和参军下意识说道:“后方不保,怎么不回?”

后方是支撑整场战争的支柱,是整栋房子的地基。支柱和地基没了,整栋房子不就塌了嘛,肯定是要回去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