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

另外有一点没说的是,杨三郎觉得南军的工兵营简直是个宝藏。一些他学着很简单的东西,仔细想想用处非常大。

譬如说伤兵营里刚盘好的火炕。阳州大部分地方其实都用不上,但是有些诸如涉阳关、台阳关之类的山区,冬天偶尔也会很冷,尤其是伤兵或者是体弱之人,要是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能够养伤,肯定比冻着要强。

他对海州始终存有许多心思,觉得盘炕这技术要是在海州推广开来,海州的居住环境大有改善,就可以迁入更多的百姓。他也知道现在海州在南军的控制之下,火炕肯定已经被大量推广了,但不妨碍他学习。

土水泥的配方,他现在也有些琢磨出来了,只等有机会自己试验一番,应该就能摸个七七八八。不提修房子这事儿,土水泥用来铺路,那是比现在的路要平整扎实得多。

可惜地雷、火炮这种东西管得太严了,他摸不到,不然要是能拆开看看该多好。

竺年觉得杨三郎的话就说得很好听:“那你现在在学什么呀?”

杨三郎这时候还是个小甜甜,不疑有他,把自己最近背的抄的课文都告诉了竺年:“就这些吧。我抄几遍也不明白里面的意思,小叔非得让我背出来。”

竺年又和他聊了两句,马上就被人给叫走了。

杨三郎以为这一次偶遇到此结束,回去还和小叔、弟弟说起这事,话才刚说完,就有和杨十郎相熟的亲卫送来了一个食盒。

食盒两层高,一层是功课,另外一层也是功课。

准备拿好吃的杨十郎,双手微微颤抖:“这是?”

亲卫还是一脸和颜悦色:“殿下听说两位刻苦,特意捡了一些题目送来。”

竺年自己每天写作业不假,不代表他的水平低。

他的所谓作业,包含了一位南王、一位将军的部分职责,是会切实影响到一方民生的。

而且竺年的这个“一方”,显然远远超出杨家的这“一方”。

他给杨家兄弟布置作业,简直就是给小学生出题一样。

然而别说杨家兄弟,就是杨小叔这种在实物中沉浸数十年的老将,都暂时还没把实际和理论联系起来,觉得文绉绉的书本语言简直反人类,乍一眼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完全不知道怎么运用在实际当中,更别说拿来应对眼前的局势。

竺年给出的这些题目就不一样了,起码题目一看就懂,结合了当前的局势,也结合了他在阳州看到的一些实际情况,比纯理论看着好懂得多,但不表示题目就简单。

足足过了两天,竺年才收到了三份作业。

没错,是三份,包括杨凉的。

除开这特殊的三份作业之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作业,来自于南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