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之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船头前舱则是水手们休息的地方,船尾则是指挥中枢的舵楼。
舵楼有四层,一层是医官所在的医务室,二层是官员和各国磔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三层是供奉妈祖诸神的神堂,四层则是指挥、气象观测、令旗联络等场地所在。
宝船有几个特殊的地方,一是船舱用隔舱板将整艘船隔成了数个舱,即便是有几个漏水也不会影响到航行,更不会沉没。
其次则是采用‘层层厚板,叠积层累’的技术,增加承受纵向总弯曲力距,底板和甲板采用的是厚度一尺一寸到一尺三寸的木板,加大了船体的结构强度和抗撞性能。
三是蚌壳玻璃,说是取蚌壳最平整的地方切割成整齐的长方形,经过精心打磨,光滑而平整,且极薄。
工匠们将这些蚌壳安放到长宽度在六到七厘米之间的细细宝船木格窗上,用以白天的采光。
四是采用硬帆结构,船帆没横桁,好处是八面来风都兜得住,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对这些,崇祯倒是没有什么怀疑,以华夏几千年发展出来的技术,问题不大,但这个尺寸他就很是怀疑了。
按他重新修订之前的明尺算,换算下来就是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长宽比只有二点四六六,解释说是为了增加纵向总弯曲力距,无惧敌人撞击,但怎么看都不大适合。
排水量在一千万斤到两千万斤之间,抛开船底所需的一百万斤压舱石外,可载货物一千九百万斤,
这一点崇祯崇祯更是怀疑,说实话,一千万斤是他所认为的极限了。
可毕竟没有宝船遗留下来,单凭记载,他也不好推断。
在他思索的时候,王徵看向众人,声音有些无奈:“诸位想什么呢?郑和宝船一共就造了七艘,且都没有遗留下来。
资料和技术倒是记载的很清楚,可仅凭记载想造出郑和宝船不是不行,但至少得十年以上的时间来摸索。
最重要的是还要加装蒸汽机,且不止一台,如此大尺寸的东西只要改动一处,其他地方都需要跟着改,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据我推断,这种大宝船不是最适合远洋的,用郑和宝船充当商船的想法诸位可以熄了。”
众人神色一暗。
他们还想着未来数十上百的大宝船航行在海面之上的壮观场景,据说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铺满了方圆十里海面,何等壮观。
可惜这个想法短时间内是不要想了。
但王徵的下一句话却是让众人精神振奋了起来。
“郑和宝船我们没法造,但三千料海船却是可以的。”
王徵说了一句,然后继续道:“三千料海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主力船只,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军所使用的福船。
三千料海船长六十一米,宽十三米八,立六桅,舱深十六米,吃水六米,海面高度十米。
如果主体采用质地较为坚硬的柚木、柏木,辅以樟木和杉木,抛开蒸汽机、船员休息舱、补给舱等舱室外,标准载重三百五十万斤。”
嘶……
众人倒吸了口凉气,洪正业、杨青云、席端攀三人则是双眼炙热的看着王徵。
崇祯则是两眼一昏,脸上闪过丝丝的无奈之色。
三百四十万斤呀,这是什么概念?
()
甲板之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船头前舱则是水手们休息的地方,船尾则是指挥中枢的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