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以回京,各处的事情就找上来了,首先是礼部尚书赵贞吉再次上疏,请求为皇太子择定太子妃,举行婚礼,赵贞吉认为此事已经是拖不得的,要求朱载坖立即为皇太子举行婚礼,朱载坖御批,此事等杜太后和皇后决定后,朕再昭告天下。
除此之外,就是有关朱载坖让五军都督府负责清理登记天下卫所户籍的事情了,文官们都认为此事应该是兵部负责,官员们举出大明会典,认为这应该是兵部职方司的职责,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兵部职方司负责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 三年一报地图,以听征调之令; 阅视修浚城池,因事增置镇戍将校,设兵屯戍; 巡视操练,请命将出师,悬赏罚、调兵食、纪功过,及关津、缉捕、整顿军伍诸事。
但是朱载坖并不这样认为,朱载坖拿出实录,证明兵部职方司的掌握军籍的职能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至少在成化以前,对于军籍的管辖权,依旧是在五军都督府手中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正统时兵部尚书邝埜,向掌五府事务的恭顺侯吴克忠“取五军军数”,吴克忠回复说需要“闻于上”才可,而邝埜知道自己越权而连忙“走谢”。
说明在这个时候,军籍的掌握都不是兵部的职权,后来兵部才侵夺了五军都督府的职权,但是文官们就不干了,到嘴的的肉怎么可能他飞了,他们坚决不同意由五军都督府来负责军籍的清理工作。
以科道为首还有兵部的官员们纷纷上疏,认为按照大明会典和诸司执掌,五军都督府的职能仅仅是“其职分领都司卫所,掌一 应从驾仪卫,诸武职替袭优给等项。所属悉上之府,府为转送兵部请选。其他, 若武臣诰敕、水陆操练、俸粮屯种、军情声息、清勾替补、薪炭诸事,各分移所司而综理之。”
此事理应由兵部来管理,同时他们还指责执掌府事的勋臣和都督们,多不用心整理军政,亦不用心打点文书,一应行移纵容首领官吏通同作弊,认为他们携带政务,只有他们文官才是大明忠良,这些勋臣们役占官军、贪污索贿,但对于军事却大多一穷不通。
言官们指责勋臣不通武艺,违背大明的祖训,言官们集中火力,对着勋臣们一同狂喷,说这帮勋臣们是持弓不能发矢,甚 则有堕弓于地者,继询韬略,俱不能答,不仅如此,还出则明坐大轿,入则拥列歌舞,心志骄惰,气体柔脆,不能承担军务。
老实说,言官们的说还确实是实情,这些勋臣们现在是日渐堕落,鲜有振作的,但是朱载坖现在是扩充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形成对于兵部的制约,对于这种话自然是置之不理,不仅如此,勋臣们开始上疏反驳了。
以英国公张溶、定国公徐文壁、临淮侯李庭竹、顺宁侯俞大猷、灵璧侯汤世隆等人也纷纷上疏,认为兵部侵夺五府权力,原本按照定制,以五军都督府分领天下卫所,结果现在兵部架空五府,独揽军权,显然不妥。
这帮勋臣们终于开窍了,朱载坖以皇帝之尊,都在帮他们争取了,他们自然明白应该怎么做,扩充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在此一举,而耐人寻味的是,原本应该在这次事情发声的兵部尚书霍冀却一反常态的并没有说话,连内阁辅臣都上疏帮兵部争取了,但是霍冀这个本兵却一言不发,显得有些怪异了。
言官们随即调转枪口,弹劾霍冀不作为,但是霍冀也随即上疏请辞,这让朱载坖反而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霍冀这个兵部尚书总体来说还算是比较合格了,霍冀的突然辞职,不仅是让朱载坖有些措手不及,更让杨博有些措手不及,霍冀也算是醋党的干将了,一直替醋党经营着兵部,现在霍冀的突然请辞导致醋党面临丢失兵部的可能。
所以不仅是朱载坖当即驳回了霍冀的请辞奏疏,而且杨博也立即上门探望,对于杨博的询问,霍冀表示,自己主要是因为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兵部尚书的职务,故而请求致仕,同时和赵贞吉的恶劣关系也是导致霍冀请辞的主要原因,霍冀去意已决,即便是杨博再三劝慰,霍冀也不愿担任这个兵部尚书职务。
杨博走后,霍冀命人收拾行装,只等朱载坖批准他的致仕就离京返乡,霍冀并非不愿当这个部堂大员,但是霍冀已经知道情形不对了,朱载坖要支持五军都督府扩张权力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一旦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得到扩张,那就意味着文官集团们一直以来的压制武将的算盘落空。
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霍冀这个当事的兵部尚书来说,恐怕没有什么好处,所以霍冀果断选择开溜,同时在兵部没有尚书的情况下,朱载坖也更容易推行自己的政策,所以霍冀连上三疏,请求致仕,朱载坖不得已批准了霍冀的致仕请求,加霍冀少保兼太子太保,赐驰驿,领锦衣亲军护送归乡。
面对兵部尚书的出缺,朱载坖并没有立即要求吏部廷推,而是直接用中旨对五军都督府的人事进行了调整,朱载坖认为临淮侯李庭竹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书中军都督府;定国公徐文壁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书后军都督府;顺宁侯俞大猷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书前军都督府;灵璧侯汤世隆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书左军都督府;安远侯柳懋勋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书右军都督府。
同时给五军都督府配齐佐贰官,命令五军都督府会同卫尉寺、锦衣亲军等,领导天下的都司卫所,清查军籍。
而霍冀在致仕之前,也向朱载坖上疏,一来是谈了自己对大明国防的看法,二来就是对现在的官军将领予以点评,推荐了几个将领。
()
朱载坖以回京,各处的事情就找上来了,首先是礼部尚书赵贞吉再次上疏,请求为皇太子择定太子妃,举行婚礼,赵贞吉认为此事已经是拖不得的,要求朱载坖立即为皇太子举行婚礼,朱载坖御批,此事等杜太后和皇后决定后,朕再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