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这破车还得造

卫筱有些惊讶,但不多。

因为自从程剑科技卧薪尝胆之后,她发现陈晨是真的什么都可以做出来。

她深入的了解了一下MBIB这家公司的情况,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总裁毛云出身于程剑科技,正经八百的高层次人才,刚刚在晨剑科技升任主要负责岗位,就突然离奇失踪。

外界都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哪怕程淼都有些摸不到头脑。

卫筱倒是先明白过来了。

从程剑科技的整个发展阶段来看那,毛云升任负责岗位的时间点正好是分割线。

自那之后,程剑科技就转入了深耕技术的环节。

好长时间都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也没有拿出新的技术预告。

而在这之前,程剑科技的进程更偏向于快速产业化。

外界认为这是程剑科技专注于技术积累,深耕底层架构的一步棋。

可卫筱知道,陈狗完全是为了拖住程剑科技,从金慕妍那里骗钱。

这也就是本总裁。

被坑的多了,一眼就能看出陈晨的小九九。

小金浓眉大眼的,碰上陈狗,也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给她算计的明明白白的。

无论如何,陈晨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算是为自己操碎了心。

她也有一丝欣慰。

说归说,闹归闹。

有陈狗在身边,背后会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拖着。

尽管过程是曲折的,日子过得和过山车一样,但结果总是好的。

就像这一次。

卫筱意外得知,自己在海外还有一家出色的飞行汽车公司。

毛云之所以被发配北美,是因为他出色,而且有执行力。

到了北美之后,他迅速成立公司,推出产品,确立了在飞行汽车赛道领先的地位。

卫筱也是后知后觉,MBIB——My Boss Is Best!

这家公司是陈晨的纯心腹。

无论如何,MBIB那边大有文章可做。

至于怎么做,还需要仔细斟酌。

自己的首要任务,还是想办法让汽车板块的业务赚钱。

……

卫筱从身后的书架掏出几本书,绞尽脑汁回忆着自己的毕生所学。

当前的新能源车市场是完全同质化市场。

买家和卖家都很多。

参与者都无法影响产品的价格。

所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策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况。

所谓的短期,就是在固定时间内,固定成本没法改变。

但长期就不一样了,长期是完全可以变的。

长期来看,所有的成本都能变,即使是厂房和机器这种固定成本,长期也完全有时间变卖或者添置。

这样的话,决策逻辑就变的多样化了。

第一种情况,假如产品平均单价大于产品平均固定成本加产品平均可变成本,那肯定就是盈利的了。

产品卖一件就能赚一件的钱,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任何一个资本家都没理由拒绝。

第二种情况,假如产品平均单价等于产品平均固定成本加产品平均可变成本,也就是所谓的盈亏平衡。

那短期来看,由于固定资产很难快速变卖,不管生产多少,这部固定成本就像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继续生产,至少能覆盖所有成本。

长期来看呢,厂商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从容退出,金盆洗手,但是理性的资本家不会这么干,因为一旦他退出后,之前市场的这种供需均衡状态就被打破了,原本由他来满足的这部分市场需求,突然就没有了相应的供给,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

对了!

产品会涨价。

涨价之后,这个行业会由原本的盈亏平衡变为盈利,就相当于献祭了我自己,成全了竞争对手,那不如继续生产,保持市场均衡,等到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了,大家都有钱赚了。

第三种情况,假如产品平均单价大于产品平均可变成本,但是小于产品平均总成本.

虽然我卖一件配件,但是产品单价还是可以完全覆盖平均可变成本,而且还能覆盖一部分的平均固定成本.

那么短期看,厂家还是要继续生产的,否则损失的就不是平均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而是全部了。

因为短期内固定资产是没法出手的,但是这是短期的情况。

那么长期呢?

长期如果还一直这么亏的话,聪明的资本家肯定会选择停产并变卖所有固定资产,退出市场,好过卖一件亏一件。

风盾汽车目前就属于第三种情况。

产品平均单价大于产品平均可变成本,但是小于产品平均总成本这种情况。

也就是说,原材料、零部件这些可变成本,按照目前风盾汽车三十万出头的售价是完全能够覆盖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多余的钱能覆盖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这种情况下,短期我最好的策略还是继续造车和卖车。

但是长期如果一直如此就不行了。

不过。

汽车行业是一个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车卖的越多,毛利就会越高,车厂就能越快实现盈利。

除了借助规模效应实现长期盈利,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市占率。

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状态,但那只是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所搭建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