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斯的话后,始皇帝嬴政那威严而深邃的目光缓缓地移向一旁的嬴骜,两人的视线交汇在一起。刹那间,仿佛有一股无形的默契在空气中流淌着。只见父子俩那如出一辙的面庞上,同时微微地扬起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而此时,李斯的这番言辞就如同一场甘霖洒落在久旱的沙漠之中,让那位高昌国使臣心中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起来。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连忙开口说道:“丞相大人所言极是!自我国与大秦缔结同盟以来,一直谨遵盟约,从未敢依仗大秦之势去欺凌他人。若非那乌孙国心怀嫉妒,眼见我高昌国与大秦关系日益紧密,唯恐我们国力超越于他们,故而对我高昌国百般刁难和挑衅,我高昌国又怎会陷入如今这般艰难之境?所有事端的源头,皆因乌孙国而起啊!”
李斯与高昌国使臣的对话,宛如一道惊天动地的惊雷,骤然在朝堂之上炸裂开来。原本那些正在角落里暗自庆幸、冷眼旁观这场纷争并等着看好戏的乌孙国使臣们,此刻瞬间面色惨白如纸,额头之上更是冷汗淋漓,不断地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他们做梦也未曾料到,这件看似已然尘埃落定、毫无转圜余地之事,竟会因为大秦丞相的寥寥数语而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并且从李斯所说的话语当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压根儿就没想着仅仅只是去惩治高昌国这一方势力而已。看其态度和言辞之间所流露出来的想法,仿佛是想要把乌孙国也一块儿牵涉到这件事情当中来。如此一来,最理想、也是最为公平合理的结局就是让这两个国家都能得到它们所应当承受的惩罚。正所谓“各打五十大板”,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公平公正,谁也别想逃脱罪责。无论是高昌国还是乌孙国,只要参与其中并犯下过错,给人感觉那就必须接受相应的责罚,一个都不能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维护正义与公道,让所有人都明白犯错必将付出代价这个道理。
嬴骜双手缓缓背于身后,微微眯起双眸,沉默不语,似是在沉思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开口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寂静:“既如此,乌孙国使者,上前回话。”
那乌孙国使者听到这话,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而下。只见他脚步踉跄地走上前来,然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整个身子都几乎贴到了地面上,声音颤抖地喊道:“陛下,臣冤枉啊!高昌国觊觎我国肥沃土地已久,时常派遣军队越过边界进行掠夺和骚扰。我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呐!无奈之下,我们才奋起反抗,绝非主动挑衅啊,请陛下明察!”
嬴骜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趴在地上的乌孙国使者,眼中却悄然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深意。紧接着,他转头将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李斯。李斯见状,立刻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向前迈出一步,朗声道:“两位使者所言皆有道理,然而如今两国各执一词,孰真孰假实难分辨。”
“只可惜我大秦虽为你们两国之共同盟友,但碍于邦交礼仪与规矩,确实不好过多干涉你们两国内政之事啊。若是有此权力,定能将此事调查个水落石出,也好还双方一个公道。唉……”
说到此处,李斯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露出遗憾之色,同时还略带歉意地分别看了一眼乌孙国和高昌国的使臣,仿佛在告诉他们:“我本有心帮助你们查明真相,奈何手中无权啊,实在是爱莫能助。”说完之后,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低下头去,假装专注地盯着脚下的地板,似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当中。
高昌国和乌孙国使者对视一眼,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暂时息事宁人。毕竟得罪大秦可不是明智之举。
嬴骜对着李斯低声道:“老师此计妙哉,既打压了两国,又彰显了大秦的公正威严。”李斯拱手笑道:“殿下,只能说一切尽在陛下掌控之中。”随后,朝堂恢复平静,众人各司其职,仿佛刚刚那场激烈的外交风波未曾发生过一般。
嬴骜微微点头,正要说话,这时乌孙国使节也站了出来:“陛下圣明,不过臣以为,若高昌国肯归还侵占之地,再赔偿些物资,也可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以显陛下宽宏大量。我乌孙国也就不会跟他们计较了。”
始皇陛下沉思片刻后说道:“乌孙国使节所言也不无道理。高昌国使节,你们觉得呢,三个月内归还所占乌孙国土地,另赔千匹良马、五百头牛羊觉得如何?毕竟乌孙国的土地你们确实占有了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