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按实需调整

“松华实验不像我们松三,暂时还没被列入‘壮腰校’的范围,他们各项工作刚启动没多久,无论教学还是管理,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全新搭建,这与我们松三有着几十年建校史不一样,估计生源、学情与内部运行有那边的特点!”秦元玉不忘提醒,“你转过去工作,千万不能自恃有十几年的工作资历,随意生搬硬套这里的经验与方法,一定要配合学校负责人,摸实那边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工作方式。这可能和示范校与我们结对有些相似。”

“嗯!”陈林浩没想到,离去时还能得到秦元玉务实的叮嘱。

“走吧,过一段时间记得回来看看我们,报告你在那边‘壮腰’的好消息!”王岩推起陈林浩往校外去,在心中感叹——怪不得区里会选调秦元玉这样性格的人来“壮腰”。

秦元玉却因接着秦不觉的电话而滞步:“你想明天送我去田子园,不补觉啦?……呵呵,老实说,是不是又想打探情况啊?”

“嘿嘿……导师之前交代我写的论文,我反复改过几稿,他还是嫌我写得不好、不接地气儿。现在他说不写完,就不准我考他带的在职博士,这不还拖着呢吗?”

***

东海市连通南北的高架,从市中心一路穿行出来,到了城市外围,畅然分别连接起东、西两向的环线高速,向着更广阔的区域延伸!

秦不觉一早定了五组闹铃把自己逼起来,接着姑姑,一路驾车沿高速赶赴城郊。

眼见市区高楼林立的精致与繁华渐渐转变为城郊居民区、厂区与乡野、田园交织错落的朴素,秦不觉想象着田子园学校可能于老旧、粗朴中翻新的模样,自信自己不断丰富内容的“壮腰”论文必能实现精彩,进一步想到可以获得导师甄奇的认可,进一步冲刺教育学博士的机会,下了高速,忍不住调出游戏BGM,摇头晃脑袋。

意识开明的秦元玉虽不适应那激烈的节奏,也不介意接触年轻教师与学生喜欢的风格,方便与这些“必须的朋友们”保持沟通。

此时,她合上预备报告的内容,转眼留意车外的景致。

身为一校之长的教育行业管理者,秦元玉深知紧跟时代变革,了解区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带领师生突破校园局限、拓展实际社会认知、更新思想理念的必须,而且是师生更多看到自己所处城市与联结乡村积极变化的通道,以从心理上获得自信支撑,强化与维持积极工作与学习的态度。

因此日常忙碌之余,秦元玉一直没忘记关注东海市各区的规划与发展。她早已知晓今天要去田子园中学所在的玉岩区与松宁新区有重要的不同——松宁区未来偏重发展文旅产业、现代农业与软件产业,玉岩区则将发展重点定位在兴办集群式智能制造产业、强化物流与航运业,以及承载中心城区巨量迁居人口的现代社区治理!

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市里将这次的“壮腰”阶段性汇报与分析的会场设在了被人喻为“教育洼地”的玉岩区,设进了择校家长基本忽略甚至是看不上、不愿提的“尴尬农村校”田子园。

在越来越接近田子园学校的路途中,秦元玉能看到亦能感觉到,这里很多路段要么是新规划铺建的、要么是结合产业与住宅社区变化改建、联通的。

这些路段中的一部分尚未修缮完全与畅通,有的未铺上沥青,有的设置了临时过渡的钢板桥。秦不觉驾车行驶在上面,时不时会在坎坷中产生颠簸、摇晃,相当不容易驾驶!

可她与秦不觉都明白,按需调整的路段一定会打通与平坦起来,要奔往目的地的车轮,也不会因道路坎坷而停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