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有男丁五百余人,官方标准每人二石粮食,也就是相当于一千石左右,如果再加上“调制”所折算的税赋恐怕还要翻倍。
出于同族所念,王父王母并没有要这部分租子,所以应收税赋应该不少于一千石。
这还不算地方征收的各种杂税。
如今世面上一斗米五文钱,十斗为一石,一千石就是五十两左右。
(年十六称丁,各个朝代有所差异,秦汉二十成丁、魏晋十六左右,唐宋二十一成丁;明清十六成丁)
“不少呢,足有五十二两”白氏一副赚翻的样子。
左右顾盼,然后露出袖中一角,是一个拳头大的五十整锭银锭。
白氏就好像捡到宝一样,毕竟如今不用缴税不说,每年更是能白赚几十两银子,她又怎能不高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知道,以往生活困难的时候,一年能有一两银子节余都是老天保佑,现在的日子简直想都不能想。
对于母亲的开心,王清晨并未打扰,五十两或许连京师贵人的一道菜都算不上,但这却是村中一年的赋税。
放在一般家庭,估计一辈子也攒不下这些钱。
对于老村长王清晨是放心的,在他的威严下,这种事情很难出现岔子。
这也让王清晨多少有些失落,想象中装逼打脸不成,王清晨有些意兴阑珊。
“对了,马上就是中秋了,让你爹刻几个好看的模具出来,一会给我拿到灶房”说完白氏便神神秘秘地进了里屋,肯定是去藏银子去了。
地点他也知道,贡桌左前腿地砖之下有个瓦罐,里边已经有少规格不一的银锭,都是这次从京师中带回来的。
五十两的大银锭这还是第一个。
而这里以前装的是王清晨送回来的金叶子。
“知道了,也不知道爹的手艺落下没有”这自然是王母做月饼用的,对于自家母亲的吩咐,王清晨只能听话照办。
中秋,要是追溯起原由就太早了,自古以来便在人们心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堪称一年中第二重要的节日。
历经多年漂泊之后,王清晨今年终于再次在老家度过这个团圆节日。
往昔时候,他不是在这个书院就是在那个书院潜心读书、科举。
如今,虽说人已回到老家,但是团圆的氛围却并未全然笼罩。
家中新成员的到来,为这个略显清冷的中秋注入了一丝别样的温暖。
大家似乎心照不宣,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那份未能完全团圆的遗憾,使得家中并未弥漫悲伤的气息。
……
“吃一个嘛!”自从怀孕之后,源冰越来越多的小女儿态,有时候也着实可爱。
而?王父的手艺也并没让人失望,他手下的月饼模具与后世的月饼花纹相比,竟有七八分相似
而青娘的手艺也无可挑剔。
其中绵软的豆沙馅月饼,无疑是王清晨的最爱。
在他心中,豆沙馅月饼那细腻绵密的口感,如同流淌在舌尖的甜蜜诗篇,其他馅料的月饼与之相比,都仿佛是对这份美味的“背叛”。
源冰这些日子生活优渥,鸡蛋、鸭蛋供应不断。
于是,在制作月饼时,她灵机一动,包了几个咸鸭蛋做馅的月饼。
以源冰的厨艺,若独自操作,那咸蛋黄的品相恐怕不堪设想,好在有青娘在旁协助。
然而,王清晨对咸味月饼向来敬而远之,当源冰热情地将咸鸭蛋馅月饼递到他面前时,他脸上瞬间写满了拒绝。
“真的好吃,你尝尝嘛!”源冰满怀期待,眼中闪烁着希望王清晨尝试的光芒。
“不要”王清晨连连摆手,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这是身为甜党的最后一丝坚持。
“就这一块,可好吃了,你尝尝。”源冰不依不饶,继续劝说着。
在源冰的软磨硬泡下,王清晨只得无奈地张开嘴。
轻嚼几口,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味道虽有些意外,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还好,不如豆沙馅的。”?不过,王清晨嘴上依旧不肯服软。
“哼。”源冰微微嘟起嘴,她自己倒是挺钟情于这种独特口味的月饼。
王父王母则显得简单纯粹许多,无论何种馅料的月饼,在他们眼中都是美味,每一口都吃得津津有味,满是对生活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