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何意?”
“都督在四月出兵以来连战连捷,收复失地数百里,朝野士林在辽事上面信心满满,满心期盼都督大军早日克复辽沈,诛除丑虏。当此之际,若是与清虏议和之事公开,怕是马上就要被天下人喊打喊杀!”
“原来如此。”
杨振当然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在沈迅面前,他宁愿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而这,也是陈本兵心有不安的原因,这次派人传达封赏旨意,陈本兵将差事交给了沈某,就是想让沈某前来,问问都督的意见啊!”
“那么,敢问沈大人,陈本兵是怎么考虑的?”
“陈本兵的意思是,都督久在军前,天下没人比都督更了解清虏,若是都督以为可以议和,他就按照圣意尽力促成议和。若是都督以为不该议和,他就称病脱身,或者拖延下去。”
听了沈迅所说的话,杨振对陈新甲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看来这个陈新甲,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草包,起码他知道这个事情是个烫手的山芋。
原时空,陈新甲就是因此而被处死。
这一世,总体来说,陈新甲在兵部尚书的任上,并没有坏过杨振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还能帮一些不大不小的忙。
但是,对于他的命运,杨振不想介入过多。
因为杨振不想看见议和成功,就像沈迅所说的,真要议和了,后续世事难料。
然而在崇祯皇帝有心议和的情况下,要让议和失败,就只能将此事公之于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公之于众后,以崇祯皇帝的个性,那就必须要有人为崇祯皇帝背锅。
原时空,背锅的人正是陈新甲。
这一世,可能是因为辽东打的不错,是清虏请求议和,所以崇祯皇帝有了一定信心,扩大了知情的范围。
知情人显然比杨振所知道的原时空要多一些,其中甚至包含了内阁首辅周延儒。
所以等到最后走露风声,导致群情激奋、议和叫停的那个背锅之人,还是不是陈新甲,其实真不一定了。
也因此,杨振也不打算现在就插手这件事情,比如说建议陈新甲赶紧甩手不干。
事实上,这是崇祯皇帝的安排,也是陈新甲的分内之责,因为他是一手经办并一力促成辽东决战的那个人。
虽说尽快发起辽东决战是崇祯皇帝的想法,但是具体操办经手之人是陈新甲。
现在事情有了进展,有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结果,自然还是要交给明面上熟悉辽东情况,而且看起来也很有号召力的兵部尚书来办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杨振示警,陈新甲想撂挑子不干都不可能得逞。
杨振倒是想借机整死高起潜,但高起潜是太监,内臣,等到议和事泄之后,崇祯皇帝杀他,根本起不到甩锅,推责,平息舆论的作用。
至于另外一个周延儒,属于极其奸猾的人物,不可能看不出其中藏着的风险,所以也不可能从陈新甲的手里接盘。
所以,兵部尚书陈新甲简直就是为崇祯皇帝背这口锅的“不二人选”了。
也因此,不管沈迅说什么,哪怕他违背自己主战的本心,替陈新甲谋划议和之事,最后杨振也仍是坚持先前所说的那一套说辞。
也就是,一颗公心,两手准备,朝廷议和成功,金海镇就按议和条款行事,朝廷议和不成功,那就继续四月以来的既定战略。
总而言之,对于与清虏议和的事情,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一切全听朝廷的旨意。
这一结果,让这位主战的兵部分司郎中大失所望。
从杨振这里,他既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也没有得到陈新甲想要的。
对于杨振的这种一切遵照上意的行为,他就差当面儿痛批杨振迂腐、愚忠了。
九月初二日上午,不得已的沈迅,带着一肚子的不理解与不甘心,离开了盖州城,前往连云岛,搭船回去交差。
陈新甲还在等着他与杨振沟通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