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地的战事没有太过出乎楼令的意料。
不是出现楼令和楼氏这样的异类,楚军其实比其他国家的军队更善于攻城。
那是楚国灭国五十有余,多数的灭国行动都需要攻打城池,自然可以给他们积累更多的攻城经验。
只是呢,楚国大肆灭国的阶段,遇到的城池都不算大。
以前积累的经验,大多数时候是数万打几千,兵力绝对的占优势,玩法当然更为简单。
当下的局势变了。
城池比之以前更大,城墙更厚更高,守军的数量也更多。
拿楚军动用四万兵力正在攻打的“匡”为例子,里面的守军多达八千,城内事先也囤积了足够的物资,守军更是早就知道会遭到楚军的入侵。
从心理建设到物资储存都有了事先的准备,大的形势上更是有充足的后援,守军的士气怎么可能轻易就给崩了呢?
不出意外的话,四万楚军别想在半年之内攻克“匡”这座城池,战事进行到越后面,烈度不会是越高。
因为晋国的两个军团不会全程看戏,时机合适就将入场啊!
楚军能不知道外围还有两个晋国的军团吗?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放不开手脚了。
大朝会完毕。
晋君周私下召唤楼令面谈。
“中军将怎么会猜中楚军不是以优先攻打‘方城’之外呢?”晋君周真的好奇这一点。
楼令笑着说道:“楚国必须先让陈国和蔡国对我们悖盟,他们完成这个目标,消息也该传到我们耳朵里。我们必然会出兵,当时楚军在偏东的区域,只能顺势攻打附近属于我们的城池。”
楚国不先搞定陈国与蔡国?晋国肯定会让陈国和蔡国出兵。
即便陈国和蔡国能够出动的兵力也就那样,威胁楚国本土却是能够办到。
另外,陈国和蔡国还是站在晋国这一边,楚国君臣就需要担心晋军通畅无阻想打哪就打哪。
“他们需要思考整体形势。”楼令注视着晋君周,进一步解释道:“不是攻打‘方城’外的城池,楚军可以随时撤军。一旦是攻打‘方城’之外的城池,不至少拿下一两座城池,并不是想撤军就能够撤军的。”
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光复失地的行动,一点成果都没有,会显示出楚国君臣的无能;打其它地方不一样,拿不拿得下来都不会对军心士气造成致命的影响,到了该跑的时候也不存在太大的顾忌。
这一波,楚国君臣明显是讨论得很深,更知道光复失地一时,很快又丢掉对士气的打击程度。
小主,
“他们现在根本无法跟我们正面对抗,不得不北上的原因是,必须要打一次。”楼令看到晋君周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对于国家来说,很多时候就是明知道打不过也得打,一切只因为明白不打会让国家在精神层面就此沉沦。
所以了,打输了不可怕,打都不敢打才是最可怕的。
以晋国的强大,再看楚国的实际状况,难道楚国君臣不知道打不过吗?
楚国正是因为知道打不过,又是非打不可的情况,选择了正确的攻击目标。
晋君周听了楼令的解释,大概理解之后,说道:“这便是战略层次?”
更正确的来讲,那叫满足战略需求。
“这样讲,寡人就知道中军将为什么不亲自南下了。”晋君周说道。
并不是楼令瞧不起楚国的这一次反扑。
也并非晋国内部情况危急到让楼令必须坐镇在都城。
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楚国是强撑着来进行这一次北征,用这样的行动提振或保持斗志。
楚君招也一定会借机铲除一些家族,形成楚国内部的“提纯”程度。
在这种前提下,楼令还是愿意完成一次“互取所需”的。
开打之后,看哪一边技高一筹。
士匄要是有能力,他就将北上的楚军全部吃掉,真干成了就是达到给楚国送葬的第一步。
吃不掉楚军,或是连重创都办不到?没有丢失城池,后面也重新逼迫陈国和蔡国归附,不正是士匄率军南下要达到的目标嘛。
“这一次打完,臣以为三年之内,我们与楚国不会再爆发大战了。”楼令顿了顿,笑着继续说道:“那三年就是我们积蓄力量,再一次展开动作之后,争取用最短时间灭掉郑国和卫国的机会。”
晋君周很好奇要怎么攻克“新郑”这一座坚城,话却是没有问出来。
战略方案是楼令在构思,肯定不会把“新郑”是一座坚城的事实忘记。
近期,晋君周听楼令讲了很多次要完成什么战略目标,理所当然认为楼令会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
怎么准备,准备到哪一种程度?
晋君周知需要知道楼氏善于攻城就足够,往更细节了去问,以为一国之君问了,臣子就必须回答吗?
真要是晋君周提问,作为臣子的楼令不答,才叫那个尴尬。
这一次面谈,再一次让晋君周觉得楼令委实是值得信赖。
不是其它什么层次的可以被信赖,主要是楼令在大局的掌控力度上很惊人。
换过来说,晋君周对楼令的忌惮也是一再加深。
一个有了明确目标,不实施之前就将所有可能考虑进去的人,谁见了不会感到害怕啊?
真要是与这样的人为敌?极可能是自己动手的那一刻,也是迎接死亡的瞬间了!
晋君周看着楼令离去的背影,轻声呢喃道:“楼氏之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后面又会是想要做什么?”
在现阶段,楼令保证楼氏利益的同时,看上去就是一个大忠臣。
等晋室取代周室,亦或是无法取代,不可能说没有其它目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