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马元义秘密派人携巨款前往京城,贿赂中常侍封谞,拉拢他为内应。只要教徒攻打京城,他们就在皇宫内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东汉朝廷,建立新的政权。
计划很宏大,梦想很美好。然而,现实很残酷。不是每个教徒都想推翻朝廷,有些人只是凑热闹,谈不上有信仰。
当马元义秘密筹划起义时,有一个教徒叛变,向官府告密。汉灵帝震惊,他没想到竟有一群暴民要在自己眼皮底下造反。
他立即下诏逮捕马元义,以车裂酷刑处死。紧接着,大搜捕开始,凡太平道的教徒一律杀无赦。很快,1000多名教徒倒在屠刀之下。朝廷的诏令快马加鞭送往冀州,勒令州政府火速捉拿张角归案。
面对突发变故,张角发布起义令,准备提前行动,派人通知全国36方,定于二月起义,起义标志是头裹黄巾。
这一年是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农历甲子年。宗教的号召力是巨大的。张角对此密谋已久,虽然计划被朝廷察觉,但他仍然掌控局势,果断发动全国武装起义。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这场暴动由于起义军头裹黄巾,因而在历史上被称为“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酝酿已久,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也有精心的准备。因此,在起义初期,起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36个方同时起义,范围波及大半个中国。太平道教徒焚烧地方官署,州郡烽火连天,天下震动。
这些州郡的刺史、太守大多是贵族子弟或买来的官,盘剥百姓有一套,听说暴动,个个跑得比谁都快。黄巾军攻城略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控制许多州郡,政府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
黄巾起义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准备不足,匆匆上阵;另一方面与东汉的军事制度有直接关系。与西汉相比,东汉的军事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中平元年(184年)3月,北中郎将卢植奉命讨伐张角。卢植连战连捷,斩获万余人,逼得张角等人退守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就在汉军频繁进攻时,张角将弟弟张梁的军队也调回广宗,加强守备力量。自起义以来,张角殚精竭虑,在官兵凶悍的反扑下苦撑危局,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广宗。
随后,皇甫嵩接替卢植成为汉军主将,不久便攻破广宗,斩杀张梁在内的黄巾军3万多人。皇甫嵩命人挖开张角的坟墓,剥去官服,将其首级送到洛阳报功。最终,叱咤风云的张角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纵观张角的一生,他堪称开创三国时代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或许就没有汉末三国这个动荡的时代。
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没有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反抗正统朝廷的叛贼。在如今火热的各种三国题材游戏或影视剧中,张角也常常被丑化,被称为“黄巾贼”。
然而,正是朝廷的黑暗腐朽,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只是不愿成为横行霸道的官吏的饿殍,才奋起反抗,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因此,张角作为反抗压迫的领袖,毫无疑问是一个英雄。
【灭蜀的第一功臣,出身贫寒的军事奇才历史小知识人物】
邓艾屡败姜维,灭掉蜀汉,堪称居功至伟。他还是魏国仅有的两位位列武庙的名将之一。他出身寒微,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堪称三国时期一颗耀眼的明星。
然而,如此杰出的人物不仅下场悲惨,而且在历史上也常被低估。他就是三国时期的军事奇才——邓艾。
说到邓艾,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邓艾的一句台词,是他在听闻姜维嘲笑其幼年放牛且口吃时的回答。而用在正史中的邓艾身上,也十分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