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他就是草根逆袭的天花板——高适。在唐朝无数诗人中,只有高适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一样的成功方式: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于渤海的名门之后。他的爷爷高侃是唐高宗时期的大将,战功赫赫,官至正三品,彼时高家荣耀之极。

然而,从高适父亲这一代起,家道开始衰落,到了高适这一辈,他已沦为生活落魄的普通人。

年少的高适心怀壮志,20岁时就满怀憧憬奔赴长安,试图通过拜谒权贵、奉上文章来获得仕途的入场券。

那时的他学识渊博,枪法精妙,尽显少年意气。但在那个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时代,高适四处碰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便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无奈之下,穷困的高适回到老家宋城,拿起锄头过上了躬耕于野的隐居生活。“种瓜漆园里,凿井部门边”,看似平静的日子却藏不住他内心的不甘。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一边劳作一边写诗,期盼命运垂青。十几年过去,即便他的诗文在长安小有名气,但他仍未获取官职。然而,高适没有被命运打倒。

开元十九年,他毅然北上燕赵,投身军旅,希望在边疆沙场上建功立业。他先后投奔信安王李祎和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但三年过去依旧一事无成。

不过,燕赵大地的雄浑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为他日后成为边塞诗人奠定了基础。

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再次奔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再次落榜。多年来的连番受挫并没有让高适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开元二十六年,听闻边关战事,他目睹戍边将士生活凄惨,于是写下千古传诵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首诗震撼人心,深刻揭露军中腐败,表达了对战士的深切同情。

天宝三载,高适的人生迎来了一段温暖的时光。他与李白、杜甫在洛阳相遇。

三位同样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见如故,他们一同游历梁宋,饮酒作乐,畅谈人生,结下深厚友谊,“三剑客”也成为诗坛佳话。

后来,高适在睢阳遇到好友董庭兰。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乐师,却因房琯案受牵连而落魄。

高适心中满是心酸,提笔写下《别董大二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既是对好友的宽慰鼓励,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或许是命运的眷顾,也可能是多年坚持积累的回报,天宝八年,在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高适被任命为封丘尉。

然而,上任之后他却发现官场的黑暗与复杂远超他的想象。为了保住这个低微的官职,他既要卑躬屈膝,又要欺压百姓,这让心怀正义的高适无法忍受。

于是,他毅然离开。此时,50岁的他人生已过大半,未来却依旧迷茫。

但命运的转折悄然来临。在田良丘的引荐下,高适进入哥舒翰幕府,深受赏识,人生开启新篇章。

安史之乱爆发,他先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追随玄宗到成都,面圣时直言潼关失守的原因,为哥舒翰辩护,获得玄宗认可,被擢升为谏议大夫。

同年,永王李璘谋反,高适挺身而出,向唐肃宗分析局势,并主动请缨评判,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他深知任务艰巨,先写信劝永王归顺。

不曾想,这一封信竟让永王军营军心大乱,高适也成功平定叛乱,走上了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