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管几个小崽的打闹,陈影拿着资料跟救助人员核实了他这里的设施设备和海豹居住情况后,送走了两位工作人员。
隔壁老夫妻俩等救助人员离开后,才过来帮忙清扫周围的食物残渣和其他垃圾。
“陈,有两个游客想要借你这里拍照,大概是想跟海豹拍,我们没同意,让他们直接跟你联系。”
和海豹拍照是沿海海豹生活区的日常旅游项目之一,不过很多地方的渔民为了让游客满意付钱,会用木棒或者其他东西击打海豹,使其暂时失去知觉,拍完照就直接把它们扔回去,也不管会不会出危险。
这些行为屡禁不止,现在唯一比较好的倾向,是那些人会选择用威胁性更小的东西击打海豹,拍完照后会小心的放回海岸边,不像以前动作那么粗暴了。
可这对海豹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改善。
那对小情侣是看到海波跟老夫妻之间和善相处,才萌发了跟它拍照的想法。毕竟一只晕死的海豹,哪儿有一只清醒且活泼的海豹好看呢。
陈影肯定不会同意,你要借位拍照可以,但要求野生动物配合你拍照还是别想太多。
把妹妹崽安顿好后,陈影拿出资料开始整理并撰写论文。
伊比利亚猞猁的人工繁育取得了不小进展,现在的难点是卡在了野外放归这一步上。
跟欧亚猞猁目前活动区域广阔不同,伊比利亚猞猁的两个大群落之间没有交换通道,而且活动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还在持续缩小。
虽然目前已经出台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划定了自然保护区,但在国外这种环境里,野生动物的权益其实没法得到严格保护。
偷猎的行为跟国内相比,简直没法看。
前年他们去采集生物样本和观测数据时,在当地就发生了一起多人盗猎行为,可惜最后因为证据不足无法被定案。
但也不是没有保护成绩。
在二十年前,伊比利亚猞猁曾跌至极度濒危的94只成年个体,其中仅只有27只具有繁殖能力。
在当地政府和国际保护组织二十年不间断的努力下,这个种群在去年最新的数据中已经恢复至超过两千只,并且等级也从濒危降到了易危。
陈影导师所带领的团队负责的繁殖和回放计划进展顺利,他们负责的是葡萄牙部分山区的回放,目前看来,所放归的猞猁已经在当地驻扎下来,并进行了两轮自然繁殖。
刚把论文写了个初稿,克拉斯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他今年的主要工作是根据“life项目”的进展来制定新一轮放归计划。
这个项目主要目的是恢复地中海灌木林,建设生态走廊链接利比里亚猞猁被人类破坏的原生态区域,让因为公路铁路等设施而被人为破坏掉成为碎片的区域恢复链接。
另外这些猞猁所在的两个邻国联合建立了跨境保护区,并在去年进行了阿拉纳山脉放归计划。
陈影原本的计划是论文初稿完成后,抽时间去一趟比利牛斯山脉,实地查看伊比利亚猞猁放归后的生活情况。
但目前看来这个计划要稍微推后一点,至少他需要确保妹妹崽能顺利活下来之后才可以离开。
把要处理的工作记下来,并按照紧急程度给予了标注后,陈影准备关灯休息。
两只母海豹带着三只海豹崽就在小木屋附近休息,海波这家伙不外出的时候,都是在家里水池里睡觉的。
隔壁老夫妻傍晚的时候跟陈影聊过,想要把两家的花园打通,然后用海沙铺满花园的三分之二面积,主要是围绕水池周围铺沙,给海豹营造一个舒适的睡觉环境。
另外老先生建议把之前单独给海波建造的水床保留,在对面的池壁上重新建造舒缓斜坡,方便海豹玩水时可以小小的打盹儿。
陈影接受了老先生的建议,具体的工作老先生和村上的工人可以完成,陈影只需要付钱和验收。
第二天清晨,起床活动后,陈影沿着沙滩慢跑,顺便观察海岸边的环斑海豹们的状态。
这里并非热门景点,很少会有游客专门过来看海豹,毕竟环斑海豹在靠近北极圈的地方数量更多,而且那边的旅游景点和项目也更齐全。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大伙儿抬头不见低头见,一年时间差不多都混了个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