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开山大典,魔潮汹涌,眷属奴族

难不成,那位也如自己一般,自域外而来,又或者说,他在明面上,还另有身份,不便暴露?

不过,这些事只在徐行心中浮现了一会儿,便被彻底抛诸脑后。

对目前的他来说,编修好手中这本“武经”,才是真正重要的头等大事,也是立教称祖的基石,容不得半点轻忽。

在编纂“武经”、梳理一生所学的过程中,徐行脑中亦是灵光闪烁,磨擦碰撞,交织成无数火花,照得表里澄澈。

虽然“先天一气”和体魄没有丝毫增长,但徐行却感觉,自己的武学造诣和拳法境界,已经进步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

“革鼎拳意”乃是徐行的本心所化,也预示了他今后的修行之路。

往外求,便是要变革天命、颠倒乾坤,往内求,则是要不断“革”自己的拳术、武学,乃至“革”自己的命。

徐行编纂武经、革新拳术,暗含革鼎之道的真谛,一身修为自然大有精进。

无论魔门、道门各自有何打算,只要自己的拳术够高、拳头够硬,无非是一拳摧破而已,又何惧之?

天下事,终究是要一战而决。

随着“武经”不断完善,凭天峰之上,亦频频现出异相。

有时是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凝化出蛮荒神魔虚影,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有时是天降甘霖,地涌金莲,隐现诸天仙佛,意态宁和,道韵沛然。

有时是两军厮杀,尸横遍野,旌旗猎猎,锋刃铿锵鸣响,金铁铮铮。

还有天象变化,日月星辰、山川河岳、风霜雨雪,以及万丈红尘,种种人间风景。

森罗万象,尽在其中。

平天教弟子一见这番景致,便知道是自家教主的手段,修行对应武学者,更是纷纷进入到定境中,仿佛与道合真,裨益非凡。

司马承祯、李云显将这一切看在眼中,虽是不发一言,心中却各自震撼。

他们都看得出来,徐行如今已沉浸于编书中,又将自身心灵完全放开,辅以虚空神通,将种种心相外现,借此机会传道。

直到此刻,他们才真正意识到,这位教主胸中,究竟有怎样的大格局、大气魄,无怪乎能立教称祖、另辟一道。

徐行显化的种种异相,不只是凭天峰中人能看见,其余七十一峰,乃至整个屏天山地界,皆是清晰可见。

传道还在继续,徐行的心念神意,却已超脱出来,以一种独特的超然视角,观察着屏天山上下的每个角落。

自徐行放出消息,要举办开山大典以来,抵达屏天山的散修们已有接近六千人,且放眼望去,还有更多人,正在从九州四海陆续赶来。

可即便如此,这些人对如今的屏天山来说,也还是太少、太少。

徐行之前招收的弟子,大多数都只是传了功法而已,即便是敖峥嵘、柳毅、许仙等人,其实也没有相处多久,不算好好教导过。

——我这教主,还真是失职啊……

自闭关著书以来,徐行的绝大多数心神,都用在推演“武经”上,如今眼见这些稀稀落落的人群,思绪却不自觉地发散开去。

徐行此前虽是历经多个世界,可还从来没有过,亲手组建出一个庞大宗门,统御万千弟子,搅动天下风云。

看着这些或熟悉或陌生,却有着同样专注的面孔,徐行忽有些慨然神色。

自从离开大明王朝世界后,他又一次感受到,自己的道、自己的法,将要为这个世间,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变革,改尽江山旧!

这数千人中,有徐行这位登临武道极峰的至人大宗师,有厉归真、钱塘君、燕赤霞、南宫恨这样的大真人,也有刚刚入门,初涉武学的旁门散修。

可在这一刻,无论修为高低、无论修行何种武学,他们都真真切切地不分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吐纳如雷,呵气成风,数百里天象为之变色。

徐行的拳意挟着数千弟子的心念,无止尽地向上攀升,好似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更衍生出另一片独立于此界的天地,雄浑浩大,无所不包。

其余弟子面对这般拳意,虽是只能仰望,却也是胸怀激荡,久久不能平息,万千感慨汇成一句话,便是——大丈夫当如是也!

过了足足一炷香的时间,徐行才收回拳意,走出大殿,来到栖霞木的树冠处,居高临下,俯瞰一众弟子。

徐行收拳之后。

朝阳升起、云海翻腾。

金光万丈,映得这位教主仿若一尊金身辉焕的神灵,统御万方,雄镇天地,势要扫平一切。

其实,即便是对他来说,裹挟数千名修为不一的弟子,领略武道至境的大风光,亦非是易事,耗力甚剧。

可饶是如此,徐行却觉胸中尤其畅快,拳意更是攀升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峰,令身旁的李云显、司马承祯亦觉心头微微一沉。

李云显仔细品鉴一番这股拳意,慨然道:

“雄浑壮阔、豪气干云,如此拳意,果真是蔚为大观。”

徐行却没回话,只是面向数千弟子,大袖一拂,道一句:

“各自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