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0 章 读书这件事儿,历来都是不易坚持的

百倍股 BBG 1514 字 1天前

投资没有多少大道理可讲,大都只是朴素的真理。

……

读书这件事儿,历来都是不易坚持的,无论家长和学生都是如此

朋友过来玩儿,聊起来孩子上学的事。这几年经济不好,他太太正好把公司关了,就想着带孩子去加拿大上学。到时候考大学比较好考,整体费用比国内读私立学校也要便宜。

虽然不太理解这种做法,但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考虑,别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尊重即可。

这就聊到了留学的事情,聊到了学区房的事情,聊到了孩子上学的种种事情。

现在网上也有很多文章,在论述读书的性价比有多低,或者供一个孩子读书有多不值得,尤其是出去留学或者买学区房。

他们的论述观点,其依据主要是用学区房的价格、留学的费用,与现在大学生的平均工资来做对比。

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花了那么多钱买学区房,或者供孩子去留学,等他毕业之后,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出来这套房子或者留学的费用。

这种观点流传极广,其实是不太对的,有些短视了,也把读书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学生和家庭都是很大的考验。

不知道那些作者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为了流量,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那么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很常见,网上的文章几乎不能看了。

读书这件事,能够坚持下去,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学生还是对家长都是如此。

对学生来说,是如何吃得十年寒窗苦的问题。对家长来说,是金钱和精力的投入。

清末民国的时候,留学欧美的花费比留学日本要多一些,所以有钱的留学西洋,钱少一些的留学东洋。

当时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个银元,好的城镇职员收入高一些,一年大概一两百个银元。

而留学西洋的费用一年大概是三五千银元,留学日本应该是便宜一半左右。

差不多大概是如此,我也只是听说,没有严格考证过。情况和现在也差不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钱的大地主家的孩子就多花点,家里钱少点的就少花点,节省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意哦,这个钱多钱少只是相对的,普通家庭就没法想了。当时的社会阶层与今天不一样。

那时候只有一些真正的名门望族,在孩子的留学费用上才会比较轻松的应付。小地方的地主,即使在当地号称“四大家族”,出了洋也算是穷人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想这件事,在养活一个人都不容易的年代,能在国内读两三年书可能都要全家拼尽力气了。

刚开始的时候,留学的人回来之后,镀金的效果也比较好,收入也会比较高,后来也越来越低了,越来越水了,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入窄门的问题,当窄门变成了宽门,那么就会有新的窄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