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高允直言讲实话:刚正不阿,坚守真理

三、编纂国史,直面危机

北魏太武帝时期,为了记录北魏的发展历程,彰显国家的传承和荣耀,太武帝任命崔浩、高允等人负责编纂国史。这是一项意义重大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它承载着对国家历史的梳理和传承,要求编纂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高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史工作中。在编纂过程中,他和崔浩始终坚持按照历史的真实情况进行记录,不隐瞒、不歪曲任何史实。他们深入研究北魏的历史资料,走访民间,收集各种传说和故事,力求还原历史的全貌。对于北魏皇室的兴衰历程,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隐秘事件,他们都如实记载,毫不避讳。

小主,

然而,他们的这种做法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危机。当国史完成并被刻在石碑上公之于众后,其中关于北魏皇室的一些内容触怒了太武帝。太武帝认为这些内容有损皇室的尊严和形象,盛怒之下,下令将崔浩等人逮捕,由此引发了震惊朝野的“国史之狱”。

在这场危机中,高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崔浩是修史的主要负责人,他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影响力巨大。而高允只是参与修史的一员,从官职和地位上来说,远不及崔浩。但高允并没有为了自保而推诿责任,他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在修史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

太子为了救高允,提前找到他,教他在太武帝面前避重就轻,只承认自己做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试图减轻处罚。但高允却拒绝了太子的好意,他坚定地说:“编纂国史是一件严肃的大事,应该实话实说。我既然参与其中,就不会逃避责任。如果为了活命而说谎,我将有愧于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历史。”

在太武帝面前,高允如实陈述了自己在修史中的工作和想法,他条理清晰,言辞诚恳,没有丝毫的慌乱和隐瞒。他的真诚和勇气最终打动了太武帝,太武帝不仅赦免了高允的死罪,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其他人的处罚,使更多人免受牵连。高允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他的担当和对真理的坚守,他的名字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辅佐数帝,直言不辍

文成帝登基后,高允因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受到重用。当时,国家刚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百废待兴,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高允深知此时国家需要休养生息,百姓需要安居乐业,于是,他多次针对朝廷的不合理举措进行直言进谏。

当时,朝廷的赋税过重,百姓们辛苦劳作一年,所得的大部分都被征收,生活十分困苦。高允向文成帝指出,过重的赋税不仅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导致百姓生活贫困,还会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国家的根基。他建议适当减轻赋税,让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财富。文成帝听取了高允的建议,对赋税制度进行了调整,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除了赋税问题,高允还关注到当时劳役频繁的现象。大量的百姓被征调去服劳役,导致农田无人耕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高允再次进谏,他痛心疾首地向文成帝描述了百姓的苦难:“百姓们背井离乡,去服繁重的劳役,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农田荒芜,粮食减产。这不仅让百姓们生活艰难,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他请求减少不必要的劳役,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在高允的努力下,文成帝对劳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使得国家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后来,高允历经献文帝和孝文帝两朝。在这期间,他依然不改刚正本色,在朝堂上直言各种政策的利弊。在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高允积极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对北魏国情的深刻了解,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建议在文化教育方面,推广汉族的经典着作和礼仪制度,培养更多精通汉文化的人才;在政治制度方面,借鉴汉族的先进经验,完善北魏的官僚体系。他的这些建议,为北魏的政治改革和汉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