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毅紧攥着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掌心,疼痛让他清醒几分。
他环顾四周,只见一张张或冷漠、或嘲讽的脸庞,仿佛无数冰刃,将他心中的热情切割得支离破碎。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再次开口,但话语刚到嘴边,就被一阵更猛烈的嘲笑浪潮淹没。
会议室内灯光昏黄,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孤独而渺小,如同寒风中的残烛,摇曳欲灭。
他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却也只能在这无声的嘲笑中,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心中那份对抗战胜利的渴望,似乎也在这一刻,变得黯淡无光。
恍惚间,心中一个念头一闪而逝,但很快就被他否决。
私自带着部队投奔独立师,断然会扣上叛国贼的帽子。
独立师和国府的关系本就微妙,自打晋地一战以来,常校长对独立师的态度由当初的招揽转变成了不闻不问。
但偏偏是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独立师,最争气!
赵方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他率部穿越茫茫夜色,悄然接近独立师的营地。
月光下,独立师的战士们围坐在篝火旁,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的部队与独立师汇合,两支队伍并肩作战,所向披靡。
然而,这美好的愿景很快就被现实的残酷击碎。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被国府通缉,背负“叛国贼”的骂名,亲人和战友因他而遭受牵连。
画面一转,是独立师在孤立无援中苦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覆灭的悲壮场景。赵方毅的心猛地一沉,这个念头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瞬间湮灭。
一直不说话的常申凯终于发话了。
“墨三说的有道理,赵方毅的意见实属欠考虑,如今我国府军队损失惨重,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战前水平,战略反攻时间恐怕还要再往后稍一稍。”
“敬之,为何不言?”
何敬之身形一愣,他尽量让自己表现的沉稳。
何敬之说道:“校长,墨三说的有理,但卑职以为赵方毅将军的建议有可取之处,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把姜勤塑造成抗日英雄,把独立师塑造成典范,让国联那帮家伙看到我们华国人抗日的决心,从而换来更多的国际援助!”
常申凯对这个答复十分满意,倒是下面的主战派将领眼神暗淡下来。
淞沪的时候国联介入,最终结果怎么样?
鬼子不照样把淞沪打的稀巴烂,八百将士要不是姜勤出面解救,现在还在联军手中关押着。
金陵大屠杀一事,国联除了谴责并没有对日军造成实质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