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中场休息

通州口岸去年登记的除漕粮以外,到岸粮食为五十一万石,前年为五十三万石,大前年为四十四万石,今年到岸截止上月仅有二十三万石。

这样的结果已经很明显了,就是今年北运粮食数量暴跌引起的。江南北运的粮食途经淮北、山东、直隶,抛去途中销售的,到京粮食常年维持在五十万石上下。

而今年在粮食缺口增大的情况下,连往年的一半都没有,至于陆运,那是想都不用想了,撑死十来万石,其中缺额之大可想而知。

“俞爱卿,你在漕运衙门久历风浪,对南北情形想必可以谈得上熟悉了。” 隆兴帝听完太监们汇报的结果,将目光转移到俞鹤伦身上,“如今查得如此结果,你认为是何乱因?”

俞鹤伦稍有沉默,他的额头微微沁出一层细汗,此时已经紧张许久的刘泉,面色通红,如同熟透的番茄,忙不迭地出言禀奏:“陛下,按俞大人所言,所得结果,依臣之浅见,已经十分明朗。河运自两年前起,就动荡不安,往来南北的船商受损退出者甚众,如今河运几家独大,所运粮食锐减,必是他们作祟,还请陛下遣人详察,以平民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话一出,一直沉默了一整场的胡之问都忍不住了,他猛地回头,怒目圆睁,狠狠地瞪着刘泉,心中懊悔不已,只觉当初提携此人是自己昏了头了。

“俞爱卿如何看刘侍郎之话?” 隆兴帝看向俞鹤伦,目光中带着一丝探寻。

“臣不敢苟同,需先问贺尚书一二事,再禀明陛下缘由。” 俞鹤伦拱手回话,声音虽不高,但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准。” 隆兴帝微微点头。

俞鹤伦转身面向贺襄,此时贺襄眼中水波不兴,然而内心却早已波涛汹涌。“贺大人,今年江南年初江南粮价是多少?”

贺襄一听此话,就知道俞鹤伦的套路了,而这正是首辅李嵇和他们不愿看到的。他深吸一口气,强装镇定地回答道:“回阁老的话,江南三四月的粮价为每石 1.4 两,五月已经来到每石 1.6 两,再往后,来到七、八月粮价就没低过每石 2 两。”

“那江南上月的粮价呢?” 俞鹤伦紧接着追问。

贺襄拱手坦言,“回禀陛下,江南四省布政司的日常回执公文还未到,微臣也不知,不过 10 月新粮上市,粮价应当下降了许多。”

“贺大人知道的慢了些,可以理解。” 俞鹤伦点点头,表示认可,接着问起另一人,“万大人,贺大人知道的晚些正常,不过你应该知道吧。”

万乾章立马躬身回复,“回禀陛下,据三日前海运船队带来的消息,10 月江南粮价的确下降,从九月的每石均价 2.4 两下跌,跌破每石二两,最低有每石 1.7 两。”

这正是俞鹤伦要的答案,他转身面向隆兴帝,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江南粮价从九月到十月,不过一月,粮价跌幅竟有近三成,到如今,十一月恐怕还要低得更多。

北方粮食均由江南供给,南北相距千里,价格浮动从九月到十月却如此相似,若是从眼下情形看,祸源在江南。若要详查,恐怕要派人前往江南了。”

隆兴帝面对俞鹤伦的建议微微点头,但开口却不是采纳此建议,而是转问牛继宗,“牛爱卿,后金军截断河运补给线,东征大军是否有患,需要朝廷再行增兵?”

“回禀陛下,补给线被切断本就在计划之中,且十月已是初冬,到如今辽河结冰,船只难行,有无此线于大局本就无碍。

当初四五月兴兵,就是旨在在今年入冬前,北线部队攻取中固城、开原,完成对后金核心地带的包围,以实现一举歼敌于南的构想。

如今北线部队根据前日的军报,北线部队已经完成对中固城的包围,前锋抵达开原城下,只需静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