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白银依旧是短缺的,他先师顾亭林重点关注了白银的海外流入与流出问题,他当然认同。
但对于白银短缺的诸项成因,他是抱有一定怀疑态度的。
顾亭林在关注国内外白银流动问题之外,认为“银之力,能使贪者攫之,愚者惑之,而贫者死之”,形成了“豪右专银,小民无银”局面,批评白银货币化对贫富的影响,应当限制白银的使用。
这一点,林如海在扬州有过深入的体会,但他认为问题不在于先贤所强调的图利。
囤积白银的大头从来都不是商人,而是地主士绅,囤积的原因不是因为谋求利润,而是规避风险。
就像朝廷希望银钱价稳定一样,地主也希望自身财富稳定,为了保证这一点,其所获之财首要流入方向是土地,但土地交易一般情况下只能小额进行。
除非发生大的灾荒,这也是地主们在遇到灾年时欣喜若狂的原因,因为当期土地的亏损对于他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比起他们可以短时间内一次性兼并的土地而言。
在寻常年份,地主的钱基本以白银形式存储在地窖里,少量用于高利贷业务。
根据彭城侯在天佑末年为了控制河运,出于打击地主士绅的目的而采取的报复行动中得到的结果来看,山东地主家庭的财富其中有四到六成是以白银的形式埋在地底下的。
这样普遍的囤积行为从明万历后期开始,在海外输入白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更为加剧了白银的短缺,甚至是变本加厉。
崇祯末年,陕西灾年时地主们为了应对粮价波动,进一步提高了白银的囤积比例,《西南纪事》中记录了太祖、缮国公等人在闯王军中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所以,并不是因为海外输入的白银减少从而导致了银缺价贵,而是因为地主士绅家庭根本就是貔貅,只吃不吐,就是海外白银不断输入,民间流通的白银量也会不断减少,因为到了崇祯时期,大明的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顶峰,到了无地可并的地步,白银买不了地,就只会变成地窖里的一坨死物。
如果想要根本性地扭转白银短缺问题,就在于迫使地主士绅手中的白银必须能够进入市场流通,这是林如海很早之前的想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这样的想法是痴心妄想,他自认也没本事,自然也就没对人说过,因为稍有不慎,他会死的。
现在林如海听到文郦的分析,当然是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他的想法,天下物产的增加恐怕比不上白银货币量的增加。
于是他想知道文郦下面的想法,略带好奇地问道,“所以你们认为的原因是什么?”
“大人,您不必套我话,那个根本性的问题,天下有见识、有思想的人都知道,只是没人敢说罢了,卑职不认为自己能与亭林、梨洲二位先生相比。”文郦面露憨厚,他不是来和士人集团直接开战的,自然不会先出死招,“但是卑职认为对于现状是有局部改善的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