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明智部知微卷一

借古鉴今 忙种 1164 字 21天前

周公、太公

- 齐国鲁国治理之论:太公封于齐,五月就来报政,因其简化君臣礼仪,依从当地风俗。伯禽到鲁,三年才报政,因他改变风俗、革新礼仪。周公由此判断鲁国后代可能会向齐国称臣,认为国政繁琐不易亲近百姓。周公问太公如何治齐,太公答“尊贤而尚功”,周公预言齐国后世必有篡权弑君之臣;太公问周公如何治鲁,周公答“尊贤而尚亲”,太公则说鲁国公室势力会逐渐衰弱。

- 背后寓意:通过二人对治理齐、鲁的不同方式及相互的预判,展现了他们能从施政理念等细微处洞察国家未来走向的智慧。

辛有

- 伊川之叹: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伊川,看到有人披发在野外祭祀,便断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认为此地礼仪已失,不出百年将被戎人占据。后来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果然把陆浑之戎迁到了伊川。

- 背后寓意:表明辛有能从文化礼仪等细微的变化,敏锐地察觉到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动,体现了知微见着对于预判局势的重要性。

何曾

- 宴后之忧:何曾常陪晋武帝宴饮,回去后对儿子们说,武帝在宴会上不谈治国远谋,只说家常,国家太平恐怕仅到他这一代,子孙堪忧。还指着孙子们说他们必遭祸乱。后来“八王之乱”时,他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司马越诛杀,另一个孙子何嵩哭着感叹祖父真是大圣人。

- 背后寓意:揭示了何曾从武帝的言行细节中,预见到了晋朝未来的危机,凸显了观察入微、见微知着对于家族和个人命运预判的意义。

殷长者

- 殷亡之答:周武王灭殷后,向殷的长者询问殷亡原因,长者约武王日中相见却不至。周公认为长者是君子,他以爽约不守信的行为暗示武王,这就是殷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