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德角度识人
品目篇将品德作为识人的重要标准,认为人才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向宠,称其“性行淑均”,即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正因向宠品德优良,刘禅让其负责保卫京城,他也不负众望,使大后方稳定。这体现了《长短经》中对人才品德的重视,品德好的人能赢得信任,更好地发挥才能。
从才能角度识人
品目篇注重人才的专业才能。例如,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宁戚等五人,分别负责礼仪、农业、军事等不同领域,因为他们在各自专业上能力突出。齐桓公重用管仲,发挥其总揽全局的相才,同时任用管仲推荐的人才,让他们各司其职,最终成就霸业。这表明《长短经》强调要根据人才的才能特点,合理安排职位,使其能充分施展才华。
全面客观识人
品目篇主张全面客观地识别人才,不能只看表面或单一方面。如雍正重用李卫,深知其干事雷厉风行、行之有效,这是李卫的长处,能满足雍正整顿吏治的需求。但李卫也有对上级无礼、对属下刻薄等短处。雍正知其长短,发扬其长处,对短处进行批评教诲,使李卫成为封疆大吏。这体现了《长短经》中识别人才要全面,既要看到优点,也要了解缺点,并合理利用和引导。
识别不同类型人才
品目篇对人才进行了分类,如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等。曾国藩以知人善用闻名,他认为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人才需要发掘。他求贤若渴,身边有本事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他不喜欢用夸夸其谈的人,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且不拘一格用人才,培养、造就了各种可用之才,其幕僚中各方面人才应有尽有。这说明要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类型,给予相应的机会和职位,让他们为组织或社会发挥作用。
《长短经》品目篇中把人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等。以下结合具体历史人物来谈谈对这些不同类型人才的描述:
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