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消息传回

隆庆五年八月初,京城如同一口巨大的热锅,骄阳似火,无情地烘烤着世间万物。

紫禁城后的景山,本是一片清凉之地,此刻却因众多大明显贵的到来,显得热闹非凡又燥热难耐。

内阁诸臣、六部尚书齐聚于此,就连平日里鲜少过问朝政的隆庆帝也亲临现场。哪怕有一群内侍给他们扇着风,却也还是很热的。

众人围坐在一棵巨大的歪脖子树下,目光紧紧盯着不远处那座由衍神公李文贵发明的光学信号塔。

没错,这些人冒着炎热跑来景山,就是因为全国各地规划的信号塔修建完毕,这是第一次使用,他们都来看稀奇的。

相对他们来说,李文贵却很淡定,站在一旁,打量着那棵歪脖子树上,暗自思忖:“这棵树,莫不是日后崇祯皇帝上吊的那棵?”

“嘿嘿,要是两个位面能重叠,崇祯皇帝上吊前来到这个位面,不知道会是怎么个表情?”

“……”

李文贵不愧是写网文出身,在这样的场景下,竟然开始构思新的有趣情节了。

其他人则是关注着这次的信号塔验收,犹如顺风耳一般厉害的消息传递,那还会有人管李文贵对着这棵树发呆是干什么?

这不,吏部尚书赵大人一边不停地用衣袖擦拭着额头豆大的汗珠,一边满脸怀疑地开口道:“诸位,这所谓的光学信号塔,仅凭反光镜角度就能传递消息?”

“老夫从政数十载,从未听闻有如此神奇之事。以往传讯,无不是依靠快马加鞭的驿站,这几根杆子加上几块反光镜,真能把千里之外的消息瞬间传来?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刑部尚书孙大人摇着手中的折扇,接过话头:“赵大人所言极是。虽说衍神公向来奇思妙想,可此事实在太过匪夷所思。若真能成功,那往后这天下大事,无论多远,陛下都能即刻知晓,这岂不是改写了我大明的传讯历史?”

“……”

他们这些人,到底还是不怎么了解。倒是张居正和高拱了解更多,反而淡定不少。

此时,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声在闷热的空气中回荡,话语间满是对这新鲜事物的质疑,却又隐隐透着一丝期待。

隆庆帝坐在华盖之下,手中的团扇扇得飞快,此时的他,已经有些后悔了。

这么热的天,跑来看什么热闹!

李文贵这小子,连那蒸汽火车都能造出来,把人轻松运出千里之外,那这个消息传递,肯定也是没问题的!

不过此时,他后悔也不好意思马上下山,只能先等着,准备收到消息之后,不再等其他方向的消息,就宣布要下山。

景山上,是修建了四座信号塔,分别是负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因此,他就有如此想法。

心中打定主意之后,他又望着前面那座信号塔,心中暗自思忖:“若这光学信号塔真如李文贵所奏那般神奇,那对我大明而言,就和蒸汽火车一般,都是宝贝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信号塔下的操作员忽然开始了操作。

皇帝和大臣们见状,纷纷举起手中的望远镜,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极远处信号塔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专注,试图从那闪烁的反光中探寻其中的奥秘。

不过,他们没有受过训练,甚至都还不知道信号塔的具体原理,因此,他们看来看去,其实是看了个寂寞而已。

亏了他们都是大明高级官员,没有不懂装懂,要不然,估计会出丑。

没过多久,消息接收完毕。

操作员那边,迅速将通过反光镜角度传递过来的信息,在翻译成文字中。

这些大明的高级官员见了,放下望远镜,又开始聊了起来。

同时,他们不时转头看看那些操作员,估计心中在猜测,是不是真得从大同军镇传过来的消息,又会是什么消息,会不会缺失,传递的消息不完整……

等到操作员估计是翻译完成,一路小跑着过来,要呈送给隆庆帝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所有人都停止了议论,甚至连发呆的李文贵也回过神来,看向那操作员。

隆庆帝接过内侍转过去的纸张,带着兴奋,迅速看了下,随即笑着说道:“是大同军镇传来的消息,就在半个时辰之前,顺义王询问远征军征讨倭国的消息。”

大臣们听闻,不禁面面相觑,随后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这超远距离的消息传递,竟真得如此迅速准确,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