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报社舆论

当然越是如此,说明他们越是害怕《东方日报》的崛起。

另外一方面,《东方日报》并不需要和这些竞争对手打好关系,因为他们现在就算要购买新闻,也是从其它城市的报纸和通讯社购买。

没有必要交朋友!

各大报纸的言论,似乎总是喜欢针对陈光良,讲他读书少、铜臭味重,但偏偏喜欢来办报纸,掺和文化人的事情。

甚至还有报纸影射陈光良是开车行出身,是流氓出身,当然这种言论只是见不得光的影射,而非直接点名。

但不管怎么说,好像陈光良一下子得罪了沪市所有的报纸,处境变得堪忧似的。

所以就有一些知根知底的朋友,纷纷打电话过来关怀,甚至有人要帮忙作证的,这让陈光良心情显得很不错。

实际上,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点舆论简直是不堪一击!

杜月笙打来电话,倒是让陈光良有些意外。

“光良呐,要不要紧?要不要事情暂停一下,毕竟现在目的也达到一点,听说报纸销量已经突破三万份了?”

电话里的杜月笙,很是关切的问候。

陈光良不由得佩服人家,这点小事也会关照一下,而且杜月笙作为股东,按道理更关心《东方日报》的销量,陈光良牺牲一下算什么。

“感谢杜先生的关心,不过这点小风小浪,还吓不到我。杜先生只管看好戏好啦,敌人越是害怕,越是叫得凶而已!”

“你啊,厉害!”

最后赞了一句,杜月笙挂了电话。

陈光良陷入思考,随即开始提笔。

虽然说,他不在意最近几天的舆论汹汹,甚至矛头直指他本人。

但是,该做一些简单的辩解,还是有必要的。

当然,最终文章还是以《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为主题。

陈光良在文章里写到,《东方日报》的办报理念是——让读者不出门,也晓天下事;《东方日报》的新闻,不带着主观思维去下定论,因为在本报看来——报纸不应该以势压人,说某人怎么样怎么样,报纸没权去定罪,或控诉某人,我觉得它们报纸这样做是不对的。同样,报纸在转载某些学者的言论时,理应慎重的标注‘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报言论’;毕竟热衷政治者,较多的是一无所有的人。

写完后,陈光良喊来总编张静庐,说道:“替我发表在明天的报纸上,再帮我润色下文字,落款还是以报社的名义吧!”

张静庐虽然忙碌,但却很好奇的看起来,随后说道:“陈经理的办报理念,才应该是正确的,我这就去准备。”

他时常听到陈光良对编辑们说道:“客观报道,不带感情色彩,更不要评论。”

而他也听到很多次,陈光良对管理层说道:“少谈政治,赚钱为上。政治,我们不是不要碰,而是希望可以走中立路线,我们只是这样希望。”

实际上,想这样做也是很难的,有时候南鲸方面也不希望《东方日报》这样,更希望倒向南鲸政府,这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智谋去拒绝。

所以说,这里面的学问根本不是简单的‘中立’,而是一个复杂的手段。

“嗯告诉报社的人,不要去和人家打擂台,而是要宣传我们办报的理念。”

“好,我明白。”

打口水战,肯定可以掀起一股更大的舆论热潮,但却对《东方日报》没有更多的好处。

所以,陈光良虽然生气《申报》等报纸欺负人,但更多的是为《东方日报》辩解。

不一会,副总编兼副刊主编韩楚风,来到他的办公室。

“陈经理,这是一篇不错的投稿,我拿给你看一下!”

《东方日报》在创刊时,就打出邀约投稿武侠的广告,所以会经常收到一点中长篇武侠,但实际上不多,毕竟这不是主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