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甫则非常支持的说道:“这个创意很好,提高了服务不说,也促进了男女平等。”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一点点小举措,比起大银行的服务,我们还要学习的很多。”
陈光甫作为业内权威人士,这一个月他已经见证两个好友成立银行——陈光良、刘鸿生。
此时他在心里也评价起这两人来,得出一个结论——陈光良的银行将办得最好。理由是:
第一,刘鸿生办银行的100万,还是抵押企业大厦,向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借的;反观陈光良,办银行虽然也是100万的资本额,但显然人家自身企业负债极小不说,本身还拥有丰厚的标金储备,是他见过的企业家中,能拿出现金最多的之一。
第二,陈光良在金融里的水平,也高过只是实业家的刘鸿生。
所以,他旗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要和平安银行处理好关系,‘拆借’方面的业务可以加强。
所谓‘拆借’,就是银行之间的借款,这在上海金融界比较正常。
到了晚上。
陈光良加班和平安银行的管理层,开了一个会议。
经理夏高翔说道:“今日我们的存款是122万3252大洋(四大公司的存款还没有到),其中最大的储户是严智多先生我们的第一笔商业贷款是给时代影业,金额是15万大洋.”
随后,叶熙明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当务之急,是吸纳更多散户的存款,以及合理的放贷。”
银行嘛,人家存了钱,是需要支付利息的,所以就需要将资金贷款出去;
正常的存贷比,可以控制在40~60%,如果有雄厚的担保和实力,存贷比在70%~80%都可以。
陈光良趁机也给出两个指导意见:“关于吸纳散户存款方面,我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们在银行公会的指定利息方面,再追加送礼品活动。例如存款100大洋,存期一年,我们送一包米;存款200大洋一年期,我们又送豆油之类的。主动去那些富人社区发宣传广告,驻点设立咨询处.”
散户的利息,低于大户的利息,这算是一个优势;而且大户更愿意相信大银行,所以平安银行应该优先吸纳散户的存款,聚少成多。
储蓄部经理秦伯厚,一边记录,一边说道:“这个招非常的精妙,我们立刻组织人布置。我知道新城花园是一个富裕的大型社区,我们第一个向这里吸纳存款;另外,我们会在两个门市贴上海报宣传。”
众人纷纷附和,这个老板果然是新招不断。
接下来,陈光良又给出另外一个指导意见:“关于放贷,租界的道契、房契当然是最好的东西,其次是工商业的货物、商品等也算抵押物,这些抵押贷款贷款方面,先要控制好比例,我觉得先维持在40%。”
贷款部经理王亚新马上说道:“这个存贷比太低,我们难以支付利息,是不是过于谨慎?”
陈光良说道:“我说的初期,我们关键是需要先站稳脚步。”
王亚新这才点点头,说道:“好的”
随后,陈光良补充道:“贷款只是银行收入的一部分,后期我们银行也会择机进入公债市场抄底,并设立地产信托部,当然一步步来。”
他最近要监督好平安银行的放贷情况,特别是闸北的工商业、房产抵押,他都会慎重对待,不能在这两三个月掉链子。
至于公债市场,自从918事件发生后,跌幅非常大,但远没有到抄底的时候;等一二八事件后,趁机抄底,毕竟民国在1932~1937年这段时间,经济发展还算不错,政局也算稳当。
至于地产信托,这个也是要慎重投资,只能考虑租界的。
结束会议后,陈光良让人安排出租车,全部送大家回家。
平安银行开业,本身就自带‘商业属性’,经过报纸和海报的宣传,立即就引起很多储户的支持。
毕竟,平安银行的背后是‘上海滩巨商’、‘华夏实业家’、‘传奇的创业者’、‘商业经济专家’陈光良这个大人物,所以拥有非常高的人气。
所以,两家分行一直在稳定吸纳社会的存款,仅此一项,便比刘鸿生的华夏企业银行吸纳的更多。
很快。
平安银行的‘跑街先生(业务员)’,便入驻新城花园这个大型社区,在小区的正门搭建了一个台子,并张贴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