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继续弄他

而闸北的仅剩下的建筑物和地皮价值,完全不值51.2万大洋,也就说是在这笔生意上,顾竹轩可能还要倒亏二三十万大洋。

接下来,自然就是去逼债了!

最近,陈光良将自己的现金流——价值700多万大洋的标金,全部换成了白银,总计500万两出头。

他把这些白银存进‘平安银行’的账户上,平安银行再将这些白银存放在租赁的各处仓库里。

这样一来,陈光良个人在平安银行的存款,就已经达到:508万两白银、110万大洋。

其中的白银,是他最早投资的200万大洋的标金升值,以及从汇丰、渣打银行的贷款炒外汇和标金的利润,总计价值700多万大洋,折合508万两白银。

其中的110万大洋存款,则是售出‘平安银行大厦’(最早是棉纱期货赚的),以及售出贾汪煤矿的资金(40万负债还没有到期)。

另外,陈光良旗下四家一级公司在平安银行的存款,也已经高达百万。

所以说,平安银行现在是‘后盾十足’,在存贷率上,可以提高至极限。

目前平安银行的存款是1030万大洋、508万两白银(有人借白银还白银),按照贷款1000万大洋也是可以的。

当然,公债也‘贷款’,相当于贷款给政府的。

陈光良看了一下目前平安银行的贷款情况:公债380万(还有少部分没有吃进)、贷款98万。

距离目标一半都不到。

所以他将夏高翔、叶熙明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说道:“我又追加了平安银行的后盾,所以我希望公债投资增加至500万,贷款依旧保持谨慎的审查,逐步发展起来。”

贷款不能急,要学习外资银行,必须要有差不多的抵押物,信誉贷款不可取。

夏高翔爽快的说道:“好,既然老板那么有信心,再加上最近公债比较坚挺,只待上海的热钱多起来,便会上涨!”

并不是他很懂公债的上涨可能性,而是有陈光良的分析,让他们的思维改变。

叶熙明业说道:“老板存进508万两白银,且还有个人大洋存款及关联公司的资金,存贷比依旧算比较低的。”

陈光良笑着说道:“我在平安银行存银的事情,你们可得保密,这可是我多年积攒的现金流。”

夏高翔、叶熙明立即表情认真。

“凡是客户存的资金,我们都是保密的。当然老板的存银,也只有少数技术过手,更不会泄露。”

“嗯,这倒是”

其实,陈光良之所以将这批银两集中在平安银行,是因为这些资金暂时用不上。

如今他旗下的五大核心资产——长江地产、香格里拉饭店、环球航运、长江出租车、平安银行,都没有负债和抵押。

而且,如今又有庞大的存款在手,可以说已经是高枕无忧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白银暴涨’、‘美元贬值’这些,他可以抵押企业去获得‘美元贷款’。

民国的投机机会实在太多了,再加上如今陈光良影响力和实力也足够,赚钱已经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而如今,他的财富值也在2000万大关,算得上‘巨商’二字。

关键他不像其他同等富裕的家族,事业往往是集中在一处——或地产(周湘云家族)、或地产加实业(南浔四象等)。

陈光良的事业分散比较均匀——地产、酒店、交通、航运、银行、金融等,囊括方方面面。

且如今,他社会影响力高,人脉关系广,也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

这天,杜月笙邀请陈光良一起吃饭,地点选择在香格里拉饭店。

席间,杜月笙试探性的问道:“光良,这次这个公债,我实在看不出哪里有机会,能不能透露一点,让我有个谱!”

他习惯性有内幕性的操作,也就是稳赢的局面。

但事实上,此时的公债并无反弹的迹象,只能说是到了很低的位置,没有继续下跌的迹象。

陈光良笑道:“杜先生,你说现在这个上海,还有多少的投资机会,能比得过这6厘的公债?”

杜月笙笑着回应道:“你要说别人,我肯定说机会不多;但要是你陈光良,那赚钱的机会一定是很多的。不过你这样一说,意思是现在6厘的公债,以后肯定会被很多人抢着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