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姓之县(4k)

晋庭汉裔 陈瑞聪 2237 字 2个月前

至此,夏阳县仅剩下董氏、冯氏、同氏三姓。他们以接近苟延残喘的方式存活着,又默默等待着振兴家族的良机。

如今的这三姓都已称得上是中落,主家占地不过千亩,仆从不过十余人,在关中诸姓中根本无足轻重。但在夏阳,经过数百年的开枝散叶后,他们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毕竟三姓族人几乎占据了夏阳户籍的半数,想要治理好夏阳,当然离不开他们的帮助,所以魏晋以来的历任县长都以笼络为手段。

其中被笼络最多的自然是上庄董氏。虽然如今文风发达,士族间多贬武崇文,以诗书传家的往往高人一等。但在夏阳这么一个穷困的地方,诗书显然用处不大,而出身名将之后的董氏兼修兵法、刑狱,颇通庶务,所以在如今的三姓中,也是最得县府倚赖的。

故而在得到被辞退的消息后,前夏阳县尉,也就是如今的上庄董氏家长董崇,不免感到极为愕然。

他毫无心理准备,不由对家仆再三确认道:“新县君已经公布了告示,把我免官了?”

家仆回答说:“不止是大人您的县尉,还有冯公的功曹,同公的县丞,还有几位公子的廷椽、主簿,只要是不在县衙内过夜的,都给免官了。”

“竟有这种事?”董崇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这样的变动过于违背常识。

虽说在一个县内,理论上,县长就相当于国家任命的诸侯,在任期内,对于县内拥有包括生杀予夺在内的所有大权,自然也拥有任免县内所有官吏的权力。

但像县尉、县丞、功曹、廷椽这样的高级官僚,毕竟与普通县吏不同。

县尉与县丞并称作县卿,在西汉时,一度和县令县长一样,直接由朝廷授职任命。只是后来到了东汉后期,随着地方基层失序,朝廷才放权,改由县令自己任命。但即使如此,县尉县丞仍然有相当的自主权。

功曹与廷椽则是县吏之首,直接与郡府对接。不仅县府内所有的公文都要过两者的手,同时他们还兼管着对县吏升迁的考核,郡府要考察县府的业绩,也多要询问功曹和廷椽的意见。

故而一般来说,就算不考虑这些佐官的背景,单看他们的职能,也不会轻易将其得罪,免除其中一个,也要慎之又慎,更别说将其全部免除了。

但刘羡偏偏这么做了,而且做得丝毫不留情面,不是派人事先商量,而是直接在告示上向满城百姓通报此事,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回旋的余地。

以致于这种做法传到董崇耳中时,他心中的震惊多于愤怒,开始反复揣摩,这位新县长到底有什么背景。

在此之前,郡府下的通告是很简单的,就是告知了一声说,来就任的县长姓刘名羡,是洛阳人,大概长什么样貌,除此之外,家世,性格,能力什么的,都没有提。

这本来也很正常,经过几十年的竭泽而渔后,夏阳人基本已经明白了朝廷的看法。在朝廷看来,这里就是个无药可救的鬼地方,那能被朝廷派到这个鬼地方来当县长的,肯定没什么背景,大概也没有什么能力,至于性格如何,也根本就没人关心了。

董崇本来也是这么想的,但今天这件事,让他有些拿捏不准了。毕竟世上总没有一个恒定的道理,这位新县君敢这么做,一定有他的倚仗。

所以董崇又问道:“你有没有进县府,看看那个新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仆人回道:“大人,我进过县衙了,但是没见到县君,据说是熬了夜赶路来的,发令之后就歇息去了。”

“那你有找熟人,探听什么更具体的消息吗?关于县长。”

“打听过了,看城门的韩六说,新县君看上去,是个很和善的人。”

“和善?”在董崇看来,刘羡的作为可和和善不太相干。

“是,和善,但很有主见。韩六说,这位新县君抵达时,大概在寅时两刻,硬是要把县衙内所有吏员们都叫起来,吏员们本来很不高兴,但新县君和他们谈了一个多时辰,就没有再抱怨的人了。”

而董崇却关注在另一个问题上,他问道:“谈了一个多时辰?都谈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