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六月朝堂

晋庭汉裔 陈瑞聪 2226 字 24天前

他皱着眉头看了众人一会儿,说道:“如此也好,就先把这份露板发布出去吧。”

贾谧作势就要散会,但中书令陈准紧跟着问道:“鲁公,可这份露板中说的,关西的饥荒将如何处置?”

场中的气氛顿时冷淡下来。

其实不须多言,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关中如今正处在饥荒中。齐万年肆虐关中已经整整一年,两州十郡的百姓无法耕种,流民数以十万计,汉中、弘农地方都上报说,有大量流民流窜入内乞食。那关中的饥荒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也正是因为众人都知道关中出现了饥荒,所以在会议上,大家都极为默契地只字不提。毕竟这么多流民,根本不是国家能够正常安置的。

在国家极富庶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地方上的灾荒,国家可以无条件地进行赈济,但这是极少数的情况。早年在灭蜀后,刘颂作为相府掾,巡视蜀地,发现大战之后蜀中人饥地荒,便在没有得到司马昭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开仓放粮,半是赈济,半是借贷,救活了许多人命。但也因为私自行事,被除名夺爵。

所以国家遇到灾荒,更普遍的情况,多半是像去年对关东洪灾的处理措施一样,对遭灾的普通百姓免税一年,同时进行低息借贷,分三年归还。

但这仅仅是针对一年的遭灾而实施的,若是像关中这般注定了要连年遭灾的地方,一年借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情一点说,在朝廷看来,这些地方根本就是无底洞。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借的粮贷根本收不回来,再遇到胡人杀戮,马贼劫掠,便会当场横死,让借贷白白打了水漂。

因此,朝廷诸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视而不见,只要没有人提起,就让这些人各凭本事,自谋生路。

可这种处理有些过于不体面了,不管怎么说,关中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子民。一旦有人提起,说天子与朝堂诸公对百姓的哀苦视若无睹,那也会极大地损害朝廷的威信。

陈准出身自著名的颍川陈氏,他并非是纯正的后党,此前一直在颍川老家养望,威望很高,与诸王都相交甚笃,是个类似于夏侯骏一般的人物。在齐万年叛乱之后,贾南风为了平息众议,这才将他提拔入中书省的。故而陈准地位很高,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实权。即使如此,只要他不愿背负骂名,也足以在朝堂中带来许多麻烦了。

面对陈准的问题,贾谧不能当做没有听到,他只能面无表情地问张华道:“茂先公,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张华对这个问题也颇为头疼,他目不斜视地看着屋顶,说道:“等今年的税租收上来,明年可以适当地开仓赈济,但这肯定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还是要活人,很多往日的忌讳,一时也就顾不上了。”

贾谧不耐烦地说道:“但说无妨!”

张华紧接着说道:“可以诏令关中,不禁骨肉相卖,同时令关东富商至弘农,以商兼赈,如此两难自解。”

此言一出,东堂一片死寂。

这个办法过于违背礼教人伦。所谓亲亲之爱,伦常为首,卖子行为向来是官府所不提倡的。虽然暗地里经常有平民卖子的行为,但至少明面上,官府是禁止的。而方才张华的意思是,让官府主动牵头,号令关东富商来关中买卖奴隶,如此既运来了粮食,也减少了官府的拖累。

但谁能不明白呢?商人无利不起早,奴隶买卖必然带来大规模的死伤。这么做,无非是官府表明自己想了办法,至于中间会出现多少惨绝人寰的悲剧,就不是官府的责任了。

“还是尽快把援兵的将领人选定下来吧。”陈准没有更好的办法,唯有低首说道,“越快拿下齐万年,为民除害,国家和民生才能早日恢复往常。”

除去贾谧外,其余朝臣的表情都逐渐收紧。接下来的数日,他们讨论的都是平叛选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