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衣冠冢

晋庭汉裔 陈瑞聪 2335 字 22天前

随着郝度元之死,两万叛军投降,刘羡领晋军和平进入冀县。

但天水叛军的投降仅仅是招抚的一个开始。事实上,现在的刘羡依然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做。

招抚两个字说来简单,好像就只需要对面投降就行了。但实际上,投降的这些人该如何处理,接手的地区该如何管理,叛军和当地汉民之间该如何协调,又如何组织恢复当地的民生,这种种事务,都包含在招抚之内。

若是在平常时期,其实也没这么麻烦,背靠大后方作战,军人只负责作战,作战之后的环节自有朝廷去操心。但在眼下孤军深入的前提下却是不可能的。

秦州已失序数年,朝廷就算得知收复的消息再派官僚前来接管,最少也需要两三月时间,而在此之前,这些担子就只能压在前线的将士们身上了。

孟观大概也是考虑这一点,才说服了贾谧,让民政能力出挑的刘羡和张轨来负责此事。

好在刘羡也不是第一次,对于如何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处理民政,他已经有些经验了。何况随行的将士中,还有李含、索靖这种担任过地方郡守的官僚,都能为他分担政务。所以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刘羡的招抚工作都还算顺利。

他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去与略阳蒲氏联络,要求蒲洪履约。蒲洪确实守信,不仅给晋军送来了粮草,同时还主动联络略阳诸部氐人,向刘羡上交人质。并且移交街亭、陇山等上陇重要关卡。

而在天水这边,依然有大量的胡人部族隐藏在山林中。刘羡则采用了放还部份胡人俘虏的策略,让他们四处宣扬晋人的政策,刘羡也在郡内四处张贴布告。表示除去齐万年本人及其族亲之外,其余胡人并不追究,同时今年不收赋税,明年再恢复孙秀到来前的低税政策,即每户纳賨布一匹即可。

除此之外,刘羡又开始检地查册,追认胡人耕田的同时,又把此前所投降的胡人俘虏发配到地方上开荒,并且和当地的汉人流民约好,这些垦荒的田地来年将归属给他们。

当然,这年头也不可能一味的宽仁,郡内始终有些不愿意投降,死硬到底的胡人马寇,又有些胡人部族三心二意,暗通款曲。刘羡并没有放纵的意思,安排李矩、张光不必有忌讳,只要有证据,查到哪里就抓到哪里,犯事者尽数斩首,传首于两郡诸县,而后再送往孟观处。

如此一来,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转眼到了十月份,天水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南路晋军在天水、略阳两地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恰好这时孟观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说张轨那边也已经说降了新平的窦首,安定的彭荡仲,招抚的任务,至此就算完成一半了。而根据朝廷的回报,大概半个月之后,接管的官员就能赶到。到那时,刘羡就可以率军南下了。

到了这个时候,刘羡也算是闲来无事,便领着李矩、李盛、薛兴、孟平、吕渠阳等几个下属朋友到拜访陇右名族,同时游览散心。

作为安乐公世子,在天水郡,他有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那就是天水姜氏所在的芦湾坞。

天水郡自东汉时就有四姓显赫,分别是姜、阎、任、赵四族,虽然比不上第一流的名族,但在地方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土皇帝。当年马超之所以无法在陇右立足,使得凉州重回曹魏治下,天水四姓可谓居功甚伟,曹操对其也赞赏有加。可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十四年之后,天水竟然出了姜维这么一个让曹魏最为头疼的叛徒。

但无可置疑,他也是汉室有史以来最无私的忠臣。

在姜维之后,天水姜氏虽然还在冀县存续,但由于姜维的负面影响,还有这些年朝廷对秦凉的掌控下降,其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等刘羡前来拜访时,天水姜氏所在的卢湾坞已经显得颇为破败了。

一眼看过去,这里原本应该是个可以囊括上千人的大坞堡,望楼、女墙、粮仓、水库一应俱全。可外围有许多屋舍墙壁都年久失修,有的梁柱甚至裸露出来,在风中呈现出一股已经彻底腐败风干的灰白色。

不难看出,应该是由于族人的减少和财力的衰弱,姜氏已经支撑不起这样一个巨大的坞堡了。

“盛衰无常啊!”孟平策马环顾周遭,由衷地叹说道,“谁能想到,姜维的发迹并没有使家族兴盛,反而使家族衰落呢?”

“这无关紧要。”李盛淡淡地说道,“他的胆气举世无双,即使千秋万代之后,也会被人所铭记的。”

这句话没有人能够反驳,但看到眼前这破败的坞堡,人们难免还是感到一股伤感:人生真如枝上之落花,随风飘零,不知所终,究竟有谁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他们抱着这样的感慨,终于走到芦湾坞前。

刘羡之前已经投过名牒,所以刘羡来时,此时的姜氏首领姜盛已有所准备,他就领着坞内的上百族人在门口等待。此时双方见面,真是胸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如何说起。

刘羡此来,目的肯定是来拜祭姜维的。

但眼前的这些姜氏族人,一直是魏晋的臣子,和蜀汉并不存在联系,刘羡很难对他们产生什么责任感,而且过多的交集反而会加深他人的猜忌。可另一方面,姜维的所作所为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导致姜氏日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