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朱辰的话,朱元璋四人都陷入了思考之中。

朱辰用金铺这个故事对比大明的宝钞对比来讲,这让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很多。

多了一个储备金,一切似乎都变得好起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这个储备金还不用自己出,而是别人存进来的,有了这个储备金后不仅可以增发‘凭据’,还可以开展房贷业务。

用别人的钱增发‘凭据’,并且放贷,借鸡生蛋。

妙啊。

朱元璋几人越想越觉得精妙,眼神也越来越亮。

“刚刚说的金铺,其实就是后世银行的雏形,也是后世银行中“准备金制度”的起源,同时也是“货币创造”机制的起源。”

“这个储备金又叫做准备金。”

“实行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钱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

听到这里,朱元璋几人对于“银行”这个陌生的概念有了一个根本上的认识。

而且这其中关键的“准备金”似乎也不是很太陌生。

朱元璋问道:“这个准备金,是不是就跟大明国库的压库银一样?”

他口中的压库银,是朝廷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而储备的一种特殊银两,它通常存放在库房中,非特殊情况不得动用。

“不错。”

朱辰点头:“有相似的地方,但也不完全一样,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准备金不仅是应付特殊情况那么简单。”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银行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整个国家货币供应量。”

“这话怎么说呢?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朝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机构缴存朝廷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

“反之,朝廷一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机构向朝廷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供自主运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朱元璋几人听得很认真,但是这段话对于他们而言还是相当的难以理解。

不过他们知道的是,这个准备金很重要,而且还能控制整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这就很不可思议了。

其实在他们的认知里,一整个国家的货币量,他们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果真的要发行纸币的话,要发行多少,他们压根就没有概念也没有什么标准,基本上是想发多少就是多少,但是现在有了准备金这个概念,他们就有了一个标准。

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通过控制好准备金,从而控制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进而避免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想要成立银行,发行纸币,首先要做的就是准备金。”

朱元璋几人点头。

朱辰继续道:“有了一定的准备金,我们就可以像我前面说的金铺那样,开展存钱业务,逐渐形成初始存款,在根据朝廷规定的准备金率,保留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其余用于制成纸币进行放贷,流向社会,这一过程持续进行,每次放贷都会创造新的存款,货币供应量随之增加。”

这是“货币创造”机制的原理,有点绕,朱元璋一时间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是他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明确了银行的核心机制,大明就可以成立官方的银行,负责纸币的发行与管理,还有存钱和放贷业务,以及提供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服务。。”

“接下来我就说一说我所了解的一些纸币管理制度。”

“首先,立法明确纸币的法定货币地位,确保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和接受。”

“其次,朝廷成立的官方银行,不仅要负责纸币的发行,还要负责纸币的回收。因为纸币不像金属货币,易磨损,个人不好长期保存,对于旧币,银行一定要负责回收,否则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