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二十步远,在岩壁的一侧,开挖一个岩洞。洞进深大约三尺,比通道略高。但人在里面也仅能够坐着,想不弓腰是万不可能的。
这些小石洞有其特殊的作用。
由于通道太窄小,人进去都是爬着的,这样一直向前还好,但回来的时候呢?总不能也倒退着回来吧?这样既费精力又费时间,当然得解决。
于是每隔一段距离,便挖了一个这样的坑洞,用来给施工人员调转身子方向用。当然,还有别的作用,比如施工人员还可以在里面吃饭,临时休息,存放物品,还可以用做拉废石渣工具的工作点。
当施工人员交接班时,为了避免狭窄的地方相撞,一方便会提前在洞内避让,真是好处多多。
徐方会每隔一段时间,进工作面一次,以纠正施工中产生的误差。有了错误,及时纠正。尤其在方向上,更不敢马虎,否则两侧对接不成功。
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方,是对接的最后一段距离。这是施工的最难点,被称为咽喉之地,这段工程由徐方亲自操刀。
并不是工人不可以做,而是这段工程,是整个工程的点睛之笔,十分地重要。
按照要求,这个洞即使被盗贼发现了,也不能让他们从这儿进入陵墓。
理论上,做到这点很难,而且似乎也不可能。
既然施工人员能进入,盗墓贼为啥不能进入呢?你爬着能进去,难道我就不能爬进去吗?盗墓贼中也是人才济济,胖的不行,找瘦的。个子大的不行,就找个子小的。说他们进不去,难道仅仅是他们贴上了盗贼的标签?
当然不是,这儿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这最后一段工程,是徐方亲自操刀的,最有难度,挖洞之王的称呼,不是白叫的。
徐方这人看似其貌不扬,长得十分地瘦小,其实十分有才。他不但善于挖洞,而且还有十分准确的定位技术。在他的指导下,两边同时施工,才没有产生大的差错。
他不但善于挖掘岩石,而且手法比一般工人都快,都好,且极有耐力,可以连续不间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