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日子里,张嫣愈发低调谨慎。她深知朱棣对自己的猜忌如同高悬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在后宫之中,她不再轻易发表对朝政的看法,哪怕是与郭贵妃等人相处,也只是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如宫廷的花卉养护、新学的刺绣针法等。
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朱高炽的照顾和对朱瞻基的教导上。每天,她都会精心为朱高炽准备清淡又营养的膳食,督促他进行适当的锻炼,希望他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应对朝堂上的种种压力。对于朱瞻基,她则言传身教,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皇子。
朱高炽在朝堂上也更加小心翼翼。他对朱棣交办的每一项任务都尽心尽力,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与其他大臣交往时,他也格外注意分寸,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他深知,自己和张嫣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自己站稳脚跟,才能更好地保护张嫣。
然而,宫廷中的局势瞬息万变。朱高煦察觉到了朱棣对张嫣的猜忌,认为这是一个扳倒朱高炽的好机会。他开始在朱棣面前有意无意地提及张嫣的种种“不妥之处”,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像一颗颗怀疑的种子,在朱棣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父皇,您看张嫣近来在后宫的举动,看似只是操持一些琐事,但难保她不会暗中谋划什么。大哥一向对她言听计从,长此以往,恐怕会对我大明江山不利呀。”朱高煦在一次与朱棣的谈话中,装作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棣听后,眉头微微皱起,心中的猜忌又加深了几分。但他并未立刻表态,只是淡淡地说道:“此事朕自有分寸,你无需多言。”
朱高煦虽碰了一鼻子灰,但并未就此罢休。他决定加大力度,寻找更多的“证据”来坐实张嫣的“罪名”。他暗中指使一些宫女太监,在后宫中留意张嫣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出可以利用的把柄。
与此同时,张嫣也察觉到了周围气氛的微妙变化。她发现,最近在后宫中,总有一些异样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一些宫女太监在她面前也变得格外小心翼翼。她心中明白,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搞鬼,而最大的嫌疑人便是朱高煦。
“看来,汉王是不会轻易放我我们了。”张嫣在与朱高炽的一次私下谈话中,神色凝重地说道。
朱高炽紧紧握住张嫣的手,说道:“嫣儿,你放心,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保护你。大不了,我放弃太子之位,也绝不让你受到伤害。”
张嫣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殿下,切不可如此冲动。我们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更不能让汉王的阴谋得逞。如今,我们要更加小心谨慎,同时也要想办法化解父皇对我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