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修炼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修为和认知,让自己有更高的能力承担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我们本段的“资父事君”讲的是责任的问题。这句话出自《孝经》,原文是“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当先。”

我们还是按照老传统,从每个字开始入手解析。父与君咱们就先不细讲了,见到字就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了。我们从“资”开始聊。

“资”,形声字,从贝,次声。从贝,表示与财富有关。而次呢?一种观点认为,“次” 有排列、顺序的意思;表示在分配使用钱财时要按照一定的轻重缓急次序。另一种观点是,“次” 有 “积累”“反复” 的含义;表示财富的积累往往是一个逐步的、多次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 “资” 是代表的财物、资本等,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经营而形成的。《说文解字》:“资,货也。”资的本意就是财货的意思,在生意场合引申为能够提供的本钱,从本钱引申为资格,后来又引申为提供财货的资助、供给。这里就是供给,供养的意思。

“事”,这是一个会意字。它最初出现在甲骨文里,其字形由“又”和“中”组成。其中,“又”是手的象形,表示手部动作;而“中”则代表猎具。因此,可以理解为手持猎具去治理事务的意思。有趣的是,在甲骨文中,“事”和“史”本是同源的,它们最初是同一个字。然而,到了西周时期,“事”开始逐渐从“史”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字形。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事,职也。从史,之省声。叓,《玉篇》古文事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事”的本义是处理事务或从事某项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的含义不断扩展,除了表示做事之外,还引申为担任职务、侍奉他人等义项。此外,“事”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指代具体的事情或事件。例如,“家事国事天下事”中的“事”就是指各种不同规模的事情。总之,“事”这个字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以及语言表达的丰富化。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曰”,指事字最早出现殷商早期甲骨文里。甲骨文中的字形从口,上加短横,以表示言从口出。

“严”,其繁体字为“严”,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 ,上面的两个并排的口(“吅”)字是形符,表示跟口有关。两个口在一起有敦促之意。下面的“??”字是声符,读yín。“??”字有山崖陡峭、地势险峻的意思,而“严”字有急迫险峻的意思。这两个字形组合在一起,指政策法令非常紧急严峻。《说文解字》:“教命急也。从吅(xuān)??(yín)声。”而政令要畅通,要求众人遵照执行,就必须大声疾呼,相互告诫,所以“严”字用两个并排的口字作形符。严后来引申为用于对人处事的态度,表示严厉、严格、威严;就程度而言,表示严重、猛烈、不轻松;就具体事物而言,表示紧密、无空隙。这里可以理解为严谨、一丝不苟的意思。

“敬”,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从“苟(jì)”从“攴(pū)”。金文中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一只手(又)拿着棍子或鞭子。两相会意,表示手举着木棍,用口吆喝着,传出戒、慎的意思,这就是“敬”,这种构型是表示手持棍棒使人恭敬。小篆的字形里左边变成了个“苟”字,“苟”为牧羊人用口吆喝羊群:右边仍然是手拿木棍或鞭子,意思未变。其本义是对人尊重,有礼貌。《说文解字》:“敬,肃也。从攴、苟。” 《释名》:“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敬的基本义是“恭敬”、“严肃”的意思。说到宫颈前面讲“恭”的时候讲过两者的区别。《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分开说,“恭”侧重于外貌的谦逊有礼,“敬”侧重于内心的严肃敬重。

“资父事君”这里面的“父”,指的不仅仅是父亲,还包含母亲。扩展开来,甚至于是亲族长辈们。《孟子》有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资父事君”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仅只是提及了君与父两个方面,更是涵盖了整个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

在古代社会,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父子关系则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儿子对父亲的孝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孝顺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敬和顺从。同时,父亲也有责任教育和培养子女,传承家族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