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经过隶变,上面一手演变为??,下面一手变为又,就变成了现代的“友”的字形,两千多年来通行不变,以至于今。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友,同志为友。”是说志趣、志向相同的人称之为“友”。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例如《诗经·小雅·常棣》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以及《论语·学而》中所说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其中的“友”都是指志同道合的友人、朋友。朋友之间的友好延伸到亲人之间,就有了亲善、友爱、敬爱的意思,例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记载的:“友兄,悌弟。”还有《论语·为政》中所说的:“友于兄弟。”这两处“友”都是用在兄弟之间表示亲善、敬爱的意思。“友”在古汉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结交朋友,例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

小主,

“分”,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字形,中间是一把“刀”;两边的两竖组成“八”字,表示一个物体被刀分成两半。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分”最初之义就是用刀把物体分开成两个部分。从甲骨文到金文,乃至小篆,“分”字的形体几乎没有变化。

“分”承担了“八”字“分开”“分割”的本义,又衍生发展出许多引申义。“分开”的结果会形成新的部分、支系。这些部分被叫做“分”(读音为fèn),最初分开的动词和被分开的东西的名词是同一个字,为了区分在读音上做了区别。而后来为了字形上的区别,作为名词的“分”又写作“份”。

后来动词“分”在意义上又引申出“分配、给予”的意思。例如“分红”的“分”以及“这是分下来的任务”中的“分”。东西合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混淆,如果分开了会更加清楚,因此“分”的本义又可以引申出分解、分辨、区别的意思,例如“分析”的“分”就是分别、区别的意思。

“以及数学运算单位“分母、分子”、“百分之”等,是来自“部分”的引申。“分”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还有节气词“春分、秋分”。春天、秋天的一半叫“春分、秋分”,这个“分”也是“分割”的意思,是将春秋季节分割为两段。

“分”从备份的东西的部分引申为本分、分量,后又引申为分寸,尺度的意思。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间相互规劝需要谨慎把握好分寸与尺度,这也是“交友投分”所蕴含的另一层深意。所谓“投分”,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当朋友间互相劝说时,应该懂得适可而止,如果对方不听从,那就到此为止吧。毕竟,我们作为朋友已经尽到了提醒的责任,再多说反而可能会结下怨恨。因此,孔子在《论语》中特别告诫人们:“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如果过于强求,不仅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甚至还会自取其辱,那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季氏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切”字,是形声字兼会意字。右边的“刀”字是形符,表示跟“刀”这种工具有关,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左部的“七”作声符,指示读音。“七”的甲骨文作图A,就是将一根棍棒拦腰切断,它是最早的“切”字。当“七”字用作数词后,古人不得不“七”的基础上加上“刀”新造了“切”,以作为“切断”之义的专用字。“切”的字形古今变化不大,有的隶书将“七”写作“十”字形,可看作是沿袭了甲骨文的写法。楷书将“七”弯曲的竖画写作竖提“?”。“切”的左旁不能写成“土”。

“切”字本义指“用刀割断物体”,被切断的物体只有在与刀具的紧密接触之下才能被切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切”也有两物相接触、相摩擦的意思,不过这时它要读作“qiè”。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其中“切”是指用手摸着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症,含有接触的意思;接触或摩擦就要十分贴近,所以,“切”也含有“贴近”或“近”的意思。例如:“切身”“切齿”“切肤”。“切”还有“符合”“迫切”“务必”“正好”之意,如“切题”“迫切”“切记”“切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