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改革,历史书上一句话,好像真的就提出改革,之后就是一路坦途,但真正的改革是要流血牺牲的。)
(别说让改变习俗,就是让我吃豆花放糖,我都受不了。)
(哥们说反了吧,豆花放盐才是异端。)
......
大汉,
刘彻激动的一拍桌子。
“说的太好了!”
“这才是历史。”
“傻子才会交出自己的利益,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百家会同意吗?地主豪强会愿意吗?就是儒家中也有鲁儒学派,公羊学派,到底该以哪个为尊呢?”
“董仲舒,朕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提出一个夸夸其谈的口号。”
“如果能罢黜百家,朕为何不尊法家,兵家,墨家,甚至是我刘家,非要尊你儒家?”
董仲舒一时间被问得哑口无言。
只能躬身行礼,退出去。
刘彻哼了一声,搞了半天,好要朕来解决最难的问题。
要你们何用?
.........
天幕中,王宫的大殿中,
周公旦坐在摄政大臣的位置上,他找来最为贤德的召公爽,推心置腹的询问。
“你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认同周礼,承认你的封地的土地都是属于天子的?”
召公爽想了想,伸出了两个手指头。
“第一,天子能灭了我!让我不得不为。”
“第二,给我足够的好处,让我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除此之外,我是不会放弃自己的习俗,舍弃自己对土地的拥有权,而承认你所谓的礼乐制度。”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统治者想要完成改革,无非有两条路。】
【第一,以武力暴力摧毁既得利益基层,也就是当时的权贵阶层,让他们低头,不得不同意改革。】
【第二,就是跟统治阶层进行利益置换。】
【选择第一条路的君王,史书上会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暴君!】
【选择第二条路的君王,史书上也会有一个专门的名字,仁君圣主。】
【而周公旦选择了哪一条呢?就是第二条。】
【公元前1037年,周公旦摄政的第六年,他推出周礼的同时,在周礼中也规定了两个对于统治阶层非常有利的政策。】
【其一,封邦建国!】
【周公旦把殷商和东夷的土地子民分封给了广大的诸侯,诸侯们成了领地实际掌控者,而并非是由周天子实际控制。作为利益置换,这些诸侯们承认自己土地是属于天子,而非属于诸侯自己。】
【因为他们只是失去了虚名,而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土地和子民的使用权则是牢牢控制在手中。】
【其二,宗法制!】
【在周礼中,周公旦以血脉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规定了诸侯以及子孙世世代代可以依靠血脉,就能获得与生俱来的特权,并且可以把这种特权传承下去。】
小主,
【在这场利益的置换过程中,周公旦推行了他的周礼,完成了他思想大一统的构思,诸侯们也获得了子子孙孙成为人上人的特权,牺牲的只有奴隶和底层的利益,因为按照宗法制,他们就生来成为被人奴役的蝼蚁,继承他们来自父辈低贱的身份。】
【周礼是儒家诞生的标志,但儒家诞生之日起,其实有了一个与生俱来的属性,为统治阶层服务。】
【后世无论儒家怎么改变,都永远舍弃不了这一点,因为这就是儒家的底色。】
【你认为周公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选择一:统治阶层的制度设计师 】
【选择二:思想的先驱】
【选择三:统治阶层的圣人】
(儒家竟然是这么诞生的!是作为统治者跟权贵阶层利益置换的工具,怪不得儒家永远维护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
(果然对于儒家就不该抱有太大的希望,我承认儒家在思想大一统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在为统治阶层服务上也是不甘人后。)
(相比于周公旦,我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