颙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那这三教合一的悬空寺,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朱珪接口道:“殿下,三教合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与包容。佛、道、儒虽教义有所不同,但皆倡导人心向善、修身养性。我朝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唯有包容并蓄,才能凝聚人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颙琰听后,心中豁然开朗,说道:“几位大人所言,让学生受益匪浅。看来这恒山之行,不仅是参拜祈福,更是增长见识,领悟治国理政之道。”
众人在悬空寺内四处参观,感受着这千年古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离开悬空寺后,日头已渐渐西斜,余晖洒在山林间,给恒山染上了一层金黄。颙琰望着那连绵的山脉,心中感慨万千。
这时,甄平说道:“殿下,天色渐晚,咱们是否该找个地方歇息了?”颙琰点头道:“也好,今日在这恒山之上收获颇丰,明日咱们再继续参拜其他庙宇。”于是,众人在恒山山腰的一处道观中借宿下来。
夜晚,颙琰躺在榻上,思绪万千。白天在恒山的所见所闻,让他对大清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要想让大清江山永固,仅凭神灵庇佑远远不够,还需君臣上下一心,不断努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想着想着,颙琰迷迷糊糊地来到了一个庭院,庭院内到处是霭霭迷雾。颙琰沿着时隐时现的顽石小道,忽忽悠悠地就到了一座好像是哪位女子的闺房,但又不像是闺房。正待他犹豫是否进入时,突然看到一个道姑一样的人说道:“留得石屋在,拥得贾青长”,然后回头看了他一眼就消失了。他想上前问问这是一句什么偈语,一用力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第二日清晨,颙琰早早起身,与众人一起继续踏上拜山之旅。他们来到了一座名为“恒宗殿”的庙宇前。这座庙宇气势恢宏,是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地方。颙琰走进殿内,对着恒山神位虔诚参拜。
参拜完毕,颙琰走出殿外,看着远处的山峦,对刘墉说:“刘大人,这恒山之神,掌管着一方水土,庇佑着无数百姓。那我大清的江山社稷,又该由谁来真正守护呢?”
刘墉看着颙琰,认真地说:“殿下,大清的江山社稷,自然是由皇上、殿下以及满朝文武共同守护。但归根结底,是由天下百姓来守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根基稳固。”
颙琰皱眉道:“刘大人说得对,可如今百姓生活仍有诸多困苦,学生该如何是好?”朱珪在旁说道:“殿下,当务之急,是要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让朝廷的政令能够切实惠及百姓。同时,鼓励农桑,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颙琰听后,坚定地说:“两位大人放心,学生定当以此为己任。待回到京城,定要向皇阿玛禀明此事,共同商讨治国良策。”
众人又在恒山上参拜了几座庙宇,每到一处,颙琰都会与大臣们探讨一些关于治国、民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大臣们也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不知不觉,已到了晌午。众人在一处亭中稍作休息,吃了些干粮。颙琰看着周围的美景,心中的阴霾似乎也一扫而空。他说道:“此次恒山之行,收获满满。不仅感受到了恒山的雄伟壮丽和深厚文化,更让学生明白了许多治国理政的道理。”
刘墉笑着说:“殿下能有此感悟,实乃大清之福。这恒山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治理中应有的包容、坚定与为民之心。”
休息过后,众人开始下山。下山的途中,颙琰仍在回味着这两天在恒山上的点点滴滴。他深知,此次恒山之行只是一个开始,回到京城后,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当众人终于下了恒山,再次踏上回京的路途时,颙琰回头望了望那渐行渐远的恒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清江山更加稳固,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座雄伟的恒山,也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前行道路上的激励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