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ZBD25战车履带碾过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商路界碑时,红狼的战术平板突然收到一段加密信息——某个帐篷废墟深处,竟检测到隆美尔非洲军团遗落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信号。
这架本该躺在博物馆的古老机器,此刻正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向1942年的北非战场发送着扭曲时空的摩尔斯电码......
在沙尘暴的笼罩下,ZBD25 30吨级履带式步兵战车车队悄然逼近下一个目标——阿萨拉卫队的外围阵地B,代号“雷吼”。
这个阵地隐匿在广袤的雅丹地貌群中,地形复杂,岩壁和沙丘交错,充满了天然的屏障和死角。
阿萨拉卫队巧妙地利用这些自然屏障,在这片死寂的沙漠中布置了致命的火力网。
阵地B的核心是六门改装后的BM-30龙卷风火箭炮,火力极为凶猛。
每门火箭炮都携带着特殊改装的燃烧空气弹头,威力远超常规火箭弹。
一旦击中目标,爆炸不仅摧毁物理目标,更通过剧烈的燃烧气流引发大规模的冲击波与次生火灾,足以吞噬周围的一切。
炮兵观测哨则伪装成风化岩柱,内置量子雷达反射器,可以实时捕捉敌方的动向并进行精确打击。
阿萨拉卫队采取的是“打一枪换一地”的机动战术:每一次火箭炮齐射之后,炮阵将立刻在30秒内转移位置,以避免敌方反击的打击。这种高机动性使得卫队在战术上处于绝对的主动,但也给GTI特战队员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标已锁定,雷吼阵地在前方1200米处。”红狼通过战术通讯系统传达了情报,他的目光冷静地扫视着前方的地形,“敌人火力猛烈,我们必须快速突破。”
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ZBD25车队的步伐依然坚定。
沙尘暴虽然使得视距有限,但却同样为他们提供了掩护。
车队内部,所有队员都高度紧张,手指已在武器上摩擦,随时准备迎接敌人的炮火。
“保持警觉,等指令。”红狼的声音低沉而冷静,指挥车队以缓慢的速度逼近敌人的阵地。
沙漠中的风沙拍打在车身上,发出一阵阵沉闷的响声。
每一辆ZBD25战车上的车员都紧绷着神经,他们知道,突破敌人的炮火是这一场战斗的关键。
雅丹地貌的嶙峋岩柱在月光下投出扭曲的阴影,六门BM-30火箭炮蛰伏其中。
这些钢铁巨兽经过雷斯军团的量子化改造:炮管缠绕着冷却液循环光纤,弹药舱内填充的燃烧空气弹头泛着诡异的钴蓝色——那是CL-20炸药与液态臭氧的致命混合体。
炮兵观测哨伪装成千年风蚀岩柱,其核心的量子雷达反射器正将电磁信号扭曲成骆驼群的生物图谱,直到ZBD25战车群的震动传感器捕捉到0.3赫兹的地面异常共振。
突然,远处的炮火光芒如雷鸣般响起,BM-30龙卷风火箭炮发射出一排火箭,带着燃烧的尾焰掠过沙漠。
每一枚火箭的爆炸,仿佛都在撕裂空气,震得地面都微微颤动。
随着第一波火箭的齐射,红狼的眉头紧锁,他清楚,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接近,接下来的行动将充满危险。
“分散,躲避火箭弹攻击!迅速接近目标!”红狼果断下达命令。
"热信号锁定!十点钟方向岩柱基底温差0.7℃!"骇爪的机械义眼在战术目镜上投射出数据流。
三公里外,那座看似天然的雅丹岩柱内部,苏联1980年代的量子反射器正在超负荷运转,散热口溢出的微光在红外视野中如同黑夜里的萤火。
ZBD25战车的履带发动机轰鸣,随即猛地加速。
每一辆战车都在疾驰中调整阵型,采取快速机动。
火箭炮的齐射后,敌人迅速开始转移位置,但这短短几秒钟的间隔,正是GTI队员们发起进攻的最佳时机。
车队的前卫迅速穿越沙丘,紧急避开敌人的反击范围。
与此同时,后方的GTI特战队员们也开始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沙漠的掩护通过高效的远程打击压制敌人的转移路线。
首门BM-30完成齐射的瞬间,改装T-90底盘便喷出氮气推进火焰。
这门重达43吨的火箭炮在雅丹裂隙间蛇形机动,30秒内转移至预备阵地——这个速度打破了冷战时期苏联炮兵手册纪录的217%。
燃烧空气弹在GTI先导车右侧200米处炸开,瞬间将砂岩熔化成直径50米的玻璃态陷阱,空气中的氧气被抽离至致命浓度。
"开启沙暴潜行模式!"红狼的指令让战车如同沙漠鬼魅般滑过流沙区,140mm电磁轨道炮的钨芯穿甲弹撕裂沙尘暴,却在命中目标前被突然隆起的沙墙阻挡——那是阿萨拉工兵固化的防御工事。
BM-30火箭炮的燃烧空气弹呼啸而至,将三平方公里的砂岩地表熔化为沸腾的玻璃沼泽。
某发炮弹在后方一辆战车左翼十米处炸开,环氧乙烷燃料瞬间抽干氧气,两名来不及佩戴呼吸面罩的特战干员在窒息中化为焦黑雕像。
“锁定移动轨迹!”红狼一拳砸在战术全息台上。
ZBD25的140mm电磁炮骤然轰鸣,钨合金弹丸穿透三座岩柱,暴露出一台正在转移的BM-30——它的底盘竟是T-90坦克与1978年乌拉尔卡车零件的缝合体。
当第四轮齐射将战车逼入绝境时,露娜突然发现岩壁上的异常符号——那是1967年苏联地质队留下的辐射标记。
她将坐标输入量子解密模块,雅丹地貌的裂隙网络顿时在HUD上浮现:每条裂缝都对应着冷战时期的地下军事通道与炮兵掩体。
“走第三条辐射甬道!”威龙猛打方向盘,ZBD25撞碎风化岩壁冲入地下。
战车在黑暗的隧道中疾驰,车顶刮蹭着卡扎菲时代锈蚀的铅防护层。
前方豁然开朗处,五门BM-30正在重新装填,它们的炮口还残留着摄氏3000度的暗红余晖。
红隼-9激光防御系统率先发难,150kW光束贯穿两门火箭炮的燃料舱。
殉爆的CL-20炸药将整个洞穴化作炼狱,液态玻璃如岩浆般顺着战车纳米装甲流淌。
某台BM-30的操作员疯狂启动自毁协议,却触发1978年原装保险装置的机械故障——锈死的齿轮让倒计时永远卡在3.7秒。
最深处的岩洞里,最后一门火箭炮正在升起。它的发射架上赫然印着东德人民军的鹰徽,弹体却涂装着雷斯家族的毒蝎图腾。
红狼冷笑着切换智能榴弹模式,200发30mm弹丸组成的金属风暴将其撕成碎片。
飞溅的1980年代集成电路板与2037年量子芯片在空中相撞,迸发出跨越半个世纪的蓝色电弧。
战车碾过沸腾的玻璃平原时,露娜突然接收到异常信号——那些被摧毁的量子反射器,竟仍在向星空发射摩尔斯电码。
破译后的内容令人战栗:“致1942年非洲军团指挥部:警惕东方来的钢铁洪流。”
(此战导致雅丹地貌永久性改变,三座千年风蚀岩柱化为玻璃尖碑,后被称作“量子战争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