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冷哼一声,老脸难看到极点:“老夫如此栽培你,如今当了宰辅,连太祖遗训都敢悖逆,这就是为大宋着想么?”
范仲淹无言以对,实在是不想和恩师争辩什么。
晏殊随即将目光转向皇上,诚恳地道:“陛下若执意要恢复武将兵权,使武官与老臣同列,老臣只好归隐林泉,老臣无法容忍和武夫共同议政。”
紧接着,文彦博、张方平等一众老臣,均纷纷站了出来,请求辞官。
对恢复武将兵权之事,显得尤为抵触。
看到反对的大臣占据了一半,而且几乎是朝中老臣,赵祯怔怔呆坐在龙椅上,都不敢出声了。
登基以来,他还未经历过有什么事能让一半的朝臣站出来反对的。
如此巨大的阵仗,让他心里感到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若朝臣均辞官归隐,朝堂岂不成了一个空壳子,谁来替国家办事。
包拯唯恐皇上一担心,便又打起了退堂鼓,赶忙说道:
“商鞅变法,也曾遭到国内贵族的强烈反对,然而秦孝公以强大的毅力和魄力,顶着巨大的压力,支持商鞅变法,秦国方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一扫六合。”
“诸位大人反对变法,不过是各自为己罢了,而非所谓的维护太祖遗训。”
“他们唯恐恢复武将的兵权,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丝毫不为国家着想,为陛下着想。”
“大宋天下,是百姓之天下,是赵家的天下,而非士大夫的天下。”
“臣希望陛下能着眼未来,早做决断,莫要被腐儒所迷惑!”
包拯话里话外,把士大夫得罪了个遍。
虽然大多士大夫和包拯曾经都是至交,尤其是文彦博,一直都惺惺相惜。
可包拯也无可奈何,这些士大夫,均是被儒家所毒害了的一群腐儒。
用“迂腐”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为过。
吟诗作对,稍有风骚。
论治国,思想还停留在“圣人”那一套,遵循周公、孔孟的礼乐之道。
倒不是包拯全盘否定礼乐,但一个国家,不能只靠“礼”来维持稳定。
你和游牧民族讲“礼”,游牧民族却和你讲武力。
所以,对包拯来说,既然想要富国强兵,就不能害怕得罪朋友。
只要能让国家强大起来,得罪了又何妨。
别人目光短浅,难不成你还要去迁就别人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