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仅肯出力气,活干的也精细,方才孟昭上去那会功夫,她们已经用黄泥将砖缝抹得光滑平整,伫立在院子里,瞧着也不会过于难看。
不过面包窑外层的泥土干了后,还是裂开许多缝隙,孟昭又命人糊了一层黏土,贴了一圈青瓦,最后还用自制的石灰浆抹面,这才算大功告成。
结果等到开始做的时候,才发现对比做起做面包,垒面包窑实在是太简单,首先就是温度方面,实在太难掌控,火太大直接就糊了,火小了倒是可以回炉,但口感会略差一些。
其次就是不同的炭火木材烧制出来的面包,味道差距也很大,孟昭寻了多种木材,这才挑选到了几种合适的木材。
再就是就是时间的控制,说是半刻钟后取出来,可在没有钟表的古代,到底多久是半刻钟,根本掌握不准。
起初孟昭用的是燃香计时,可冬日风大,香燃的速度时快时慢,加上此时香料的价格属实也不算便宜,多了这么一个消耗品,实在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等面包窑做好后,孟昭又赶忙找人定做了一个架子,上面放着水桶,水桶底部钻了一个小洞,虽说因为水的多少,压力不同,滴漏的速度不太一样,但是她需要的只是计时,所以影响不大。
若是想要一刻钟,就往桶里倒一整瓢的水,若是想要两刻钟,就倒两瓢,若是需要的时间不到一刻钟,也可以根据瓢内的刻度来调节水的多少。
虽说没有那么精准,但总好过全凭感觉,而且面包放进去后,也不用一直操着心,只要时不时看下水桶,待水滴停止,便是面包出炉的时候。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清晨,此时路上还残存着前几日的一些积雪,孟昭裹紧了身上的斗篷,坐着马车来到珍宝阁后院的书房,等黄翠将炉火生起来后,这才将斗篷脱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