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唐如何(中)

而从重视农业发展出发,杨坚认为自己也算做到了鼓励农民耕种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耕种离不开灌溉,所以水利工程的恢复属于迫在眉睫,于是自己开始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这样的确很有效果,减少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着名的工程包括黄河的治理和大运河的修建。

有努力就有回报。大隋整体增加了粮食产量让杨坚龙心大悦!

人地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可耕种面积。

杨坚也想起自己在伽罗的提醒之下下达政令来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除了这些,救济也是需要有的。

自然灾害是百姓遇到的最艰苦的时候。

于是,自己和伽罗一起想办法及时采取赈灾救济措施,向受灾地区发放粮食和物资,帮助灾民度过难关。而且并开始设立了常平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管理官吏也是利民的重要一环。

杨坚当然明白皇权高高在上,百姓在下,中间是各级官员的衔接。而官员的贪污腐败不仅严格影响皇权的权威和税收,还影响百姓对朝廷的归顺之心。

后一点对于大隋统治的根基之稳定是极大的忌讳。

所以,自己也重视吏治的整顿,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在国家机构的设立上,专门有设立御史台,以此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确保官员廉洁奉公,更好地服务于民。

小主,

民心定,则天下顺,则大隋稳固。

杨坚自认为自己一直是朝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谋划的。

杨坚继续回想,自己整顿完官吏,结果朝堂就直接的少了很多人。他当然知道这是人性的贪婪。

朝廷的人太少,那就增加新生力量。只靠着世家?杨坚自认为这不是靠谱之策。否则,再过几次,自己所建立的隋朝又一次成为世家的傀儡。

那除了世家,还有何人可用?自己当时感受到万般无奈,因为无路可走。

而几次特殊的经历让杨坚有了灵感,那就是民间。虽说读书的主要渠道被世家所掌控,但民间还是有大才得。

于是自己接着注重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官职,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才进入仕途。这不仅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朝廷的行政能力也得到加强。

杨坚又想到世家能有渠道,那自己是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为何不能建立自己的渠道。

于是,自己开始注重整个天下的文化教育,设立国子监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除了这样做,伽罗也提醒自己注重鼓励民间办学,这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路。

而对于大隋的治理思路,杨坚自认为历史已经告诉自己,运用了完全法家治理思维的秦朝二世而亡,之后的朝代中的不同的经历让杨坚越发清晰一点,天下百姓,更适合运用外儒内法的治理思路。

于是于体面上,杨坚把儒家思想,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并且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儒学,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于内部,杨坚认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要依靠严峻的刑法,于是又特地加强了对盗贼和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仅如此,还下令整顿军备,加强边防,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而对于民族关系,杨坚认为融合才是主流。北魏帝促进的民族大融合的顺利展开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样的治国经验告诉了杨坚这一点。

于是杨坚采取温和的民族政策,安抚周边的少数民族,最终的实施结果果然在杨坚的预料之内,这一政策很好缓和了民族冲突,不仅如此,也维护了边疆的安宁。

大隋顺利的让数量最多的汉族人民与突厥、契丹等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和睦相处。

杨坚的回忆到此截止,看着身旁的独孤伽罗,杨坚深情相拥。

自己能做到如此,幸亏有伽罗相伴,替自己想了很多办法,尤其是在创立科举的时候,世家给了自己巨大的压力,而自己有伽罗在自己身旁给自己支持与信任,自己才有勇气去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