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题目选择第三个选项!”
秦朝。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这不就是取信于民吗?”嬴政很快反应过来,眼中对此了然。
他深知,取信于民的确是用法来治理百姓的重要前提。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让百姓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和政府的诚信。
想起昔日商鞅在大秦变法时,最先做的就是立信于民,嬴政每次会想到这个故事都对商鞅产生敬畏。
商鞅当年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宣布:“谁能将这根木杆搬到北门,赏赐十金。”
开始时,没有百姓前来尝试,因为人们都不相信会有这么容易赚到的钱的法子,纷纷怀疑这是个骗局。
商鞅没有气馁,而是将赏金继续提高到五十金,以吸引百姓参与。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最终,有一位勇敢的人站出来,将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赐了他五十金。(参考1)
这一立木为信的举动向秦国所有的百姓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秦国的承诺是可信的,言出必行!
所以秦国的百姓都相信了秦国的律法必定是丁是丁,卯是卯,差不了半分!
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商鞅成功地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后续的变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政对此记忆清晰,因为他深知,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也不会有今天的统一天下。
商鞅的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促进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使得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小主,
所以大秦也才有统一天下的现在!
此时,嬴政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天幕中孟棠所提到的后世朝廷所出台的律法内容上。
“非经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这句话让嬴政深感认同。
后世的朝廷果然是用律法来治理国家的,这又一次验证了他之前的猜测。
律法最忌讳朝令夕改,不然百姓是不会遵守律法的。
因为律法极短时间之内变了变去,也失去了朝廷的威严和律法本身的震慑力。
嬴政对这个道理自然明白,所以对于“行政机关”的“不得”他接受起来很快。
李斯则看向“行政机关”这一词,他对应出了这应该是朝廷的各级官府。
此时的宫内寂静无声,各自都注视着天幕。
而对于孟棠所说道的华国律法的后续处理自然也在嬴政所猜测的范围之内,但用词却让他颇为惊奇。
也让在场大臣感慨,但因为嬴政没有开口,没人敢在此刻说话。
但他们也在心底和嬴政有一样的感受——
这后世的律法简洁明了,白话一些,易于理解。
这种表述方式不仅让法律更加贴近百姓,还能让百姓更容易理解和遵守!
嬴政也有想到,这里面的“法”字未免太多,但又不是严苛的那种,而是让整个行为的实现都在律法的框架之中。
他在心中暗自赞叹:“不愧是后世,律法果然更为精细啊!”
这理由分为“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这三类,以及“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这样的叙述词语,都让嬴政觉得稀奇。
后世的律法虽然简洁少词,但更注重实际效果和公平正义。
这样的爱民思想,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后世还有九年的义务教育,百姓都能懂法,这样更能做到守法。
这的确有利于治理啊!
可惜大秦现在是没有条件做到义务教育的。
而最让嬴政赞不绝口的是第四个选项“权责统一”!
“权责统一”,这意味着权利和责任要对立统一,朝廷这一方如果违背律法的要求,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样的用词的确妙啊!它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还让官员们更加谨慎行事,不敢轻易滥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