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作为明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主导“万历新政”,力挽狂澜,使衰落的明王朝一度重现生机。然而,人无完人,他也存在一些瑕疵
生活作风问题张居正权势鼎盛时,生活逐渐奢华。据记载,他回乡奔丧时,乘坐的轿子堪称“豪华专列”。
这顶轿子由 32 人抬着,内部分为卧室、客厅,还有仆人美女伺候。如此排场,与他一贯倡导的节俭等理念不符,引发诸多议论。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官员的生活作风备受关注,他这种奢华之举,无疑给政敌留下把柄,损害了其形象,也让民众对其改革理念的真诚性产生质疑。
权力斗争与用人争议,张居正为推行改革,巩固权力,在官场斗争中手段强硬。他与冯保联合扳倒高拱,虽为改革扫除障碍,但过程中不乏权谋算计。
而且在用人方面,并非完全只看才能品德。一些阿谀奉承之徒,因对张居正谄媚逢迎而获重用。
这就使得部分官员将精力放在讨好他而非实干上,破坏了官场的正常生态,也削弱了改革的公正性和纯粹性。
改革的局限性,尽管张居正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从长远和整体看,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的核心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依然严重。
而且改革主要依赖张居正个人的权威和能力推行,缺乏制度性保障。
他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和管控过于严格,忽视皇帝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需求,引发万历内心的不满与叛逆。
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对其进行清算,改革成果大多付诸东流,明朝没能借此走上持续复兴的道路。
这些瑕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居正的历史评价。不过,站在历史的宏观角度,应肯定他为挽救明朝统治危机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地看待他的功过是非 。】
大明
洪武年间
朱元璋静静看着张居正改革为大明带来的种种变化。只见朝堂气象焕然一新,官员们勤勉奉公,贪污腐败之风被强力遏制。
国库渐渐充盈,原本衰败的边防得到加固,百姓生活也日益安稳,商业繁荣,一片复苏之景。
朱元璋的眼中满是欣喜,不住点头,感慨这张居正果然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将摇摇欲坠的大明重新拉回正轨。
然而,好景不长。张居正溘然长逝后,局势急转直下。那些曾因改革利益受损的势力纷纷抬头,张居正的政策一项项被废除。
朝堂再度陷入混乱,贪污现象死灰复燃,边防又现松弛之态,百姓重新陷入困苦。
朱元璋的脸色渐渐变黑,怒目圆睁,双手紧握拳头。他气得来回踱步,口中大骂:
“这群不肖子孙,如此短视!张居正费尽心血为大明谋生机,他们却轻易将改革成果毁于一旦,真是愚蠢至极!”
可惜,无论他如何愤怒,历史的车轮已无情地滚滚向前,大明在失去改革助力后,无可避免地走向更深的衰败,朱元璋只能在这无尽的遗憾与愤懑中,眼睁睁看着曾经辉煌的王朝一步步走向末路 。
“爹,爹!”此刻的朱棣满脸疲惫不堪,那原本炯炯有神的双眸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显得黯淡无光、毫无神采可言。
他自从被爹推上皇位以来就被繁重的政务所折磨,让这位刚刚登上皇位意气风发的帝王也不禁有些心力交瘁。
就在这时,耳畔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原来是他的父亲朱元璋正在大发雷霆。
听到这熟悉而又令人胆寒的怒喝声,朱棣强忍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惫,努力地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眼前的局面。
只见他赶忙快步走到朱元璋面前,微微躬身行礼后,便轻声细语地安慰道:“爹,您先莫要动气嘛。此次金榜现世,于我大明而言实乃一次难得的机遇啊!”
说这话的时候,朱棣的目光始终紧盯着朱元璋那张因愤怒而涨得通红的面庞,试图通过自己诚恳的言辞来平息对方心中的怒火。
然而,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为何在此刻出面安抚朱元璋的人并非朱标呢?毕竟曾经的朱标可是深受朱元璋宠爱有加的皇太子啊!
其实原因很简单,如今坐在皇位之上执掌天下大权的乃是朱棣,而非朱标。
尽管朱标如今只是身为一名备受恩宠的亲王,但若是他与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的朱元璋过于亲密无间的话,那么对于朱棣的施政无疑将会产生诸多阻碍和不利影响。
所以,在这种微妙复杂的局势之下,朱棣不得不亲自站出来承担起这个安抚老爹情绪的重任。
朱棣心中对大哥朱标的维护之情溢于言表,他毫不犹豫地回应道:“如今我已为皇帝,若有人胆敢忤逆,那就休怪朕无情!让他们通通去见阎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