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秘话藩谋

明落之玺 橘外者 2888 字 1个月前

奉天殿偏殿,暖炉里的炭火轻轻跃动,暖烘烘的气息,丝丝缕缕地飘散开来,却怎么也驱散不了殿内那层凝重的阴霾。朱允炆身着明黄龙袍,五爪金龙绣于其上,身姿笔直地端坐在主位。

他神色凝重,目光中满是期许,温和地看向方孝孺,缓缓开口,声线沉稳且坚定:“方先生,朕自登基以来,日夜思索治国之道。皇爷爷以雷霆手段治理天下,朝堂是安稳了,四方也震慑住了,可那严苛的律法,加在百姓身上,实在是太重了。朕思量许久,决心推行新政,以宽仁为本,还百姓安宁,先生觉得如何?”

方孝孺一袭青色长袍,身形清瘦,眼眸中透着睿智与忠诚。听闻此言,他赶忙双手抱拳,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大礼,腰弯得极低,语气里满是敬仰:“陛下圣明!如今天下初定,百姓历经多年战火,早已疲惫不堪,他们所求不过是能休养生息,过上安稳日子。陛下改以宽政,赦免有罪之人,这是顺应民心的上上之策,就像久旱后的甘霖,润泽天下。想当年洪武年间,不少官员和家人无端受牵连,蒙冤受苦。如今陛下大赦他们还乡,这般仁德,天下人定会感受到陛下的慈爱,更加拥戴陛下,我朝根基也会愈发稳固。”

朱允炆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意,眼中的光芒愈发坚定:“朕也是这么想的。除此之外,朕还打算精简政府机构,裁撤多余人员。这样既能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也能让百姓少交些赋税,不用被沉重的税负压得喘不过气。”

方孝孺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忍不住拍手称赞,眼神里满是钦佩:“陛下深谋远虑,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撤销诸多州县、巡检司、河泊所等机构,朝廷运作肯定会更高效,政令传达也能更顺畅。不过,裁撤过程肯定很复杂,涉及众多官员的职位变动和切身利益,或许会遇到不少阻力,陛下还需提前谋划。”

朱允炆轻轻皱起眉头,陷入了短暂的思考,随后斩钉截铁地说:“朕明白此事艰难,定会妥善安排,稳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引发混乱,要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对了,朕还打算减免赋税,重新调整官田的征税标准。江浙地区赋税太重,百姓苦不堪言,推行井田制,让土地分配更公平,让百姓都有田可耕,势在必行。”

方孝孺抬手,缓缓抚过胡须,神色凝重,陷入沉思。俄而,他目光诚挚,缓缓开口:“陛下,若此政策得以顺遂推行,江浙之地的百姓必定感恩戴德,将陛下的恩泽铭记于心。然而,推行井田制,核心在于重新分配土地,这无疑会触动地方豪强的根本利益。他们素日里视土地为命脉,届时必定会暗中使绊,百般阻挠。陛下,此乃推行新政的一大阻碍,还需提前谋划周全,方能妥善应对。”

朱允炆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旋即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坚定与决然:“先生所言,朕皆已深思熟虑。朕深知推行新政,前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但为了天下百姓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朕肩负天下苍生之望,断不能有丝毫退缩。除此之外,朕还有一事,一直萦绕于心。朕思量着,欲削弱武官集团的权势,提升文官在朝堂的地位,先生以为此举可行否?”

方孝孺再次抱拳,语气坚定地说:“陛下,如今太平盛世,文官饱读诗书,熟知治国理政之道,在治理国家上能发挥更大作用。提升文官地位,有利于稳定朝堂,确保政令顺利推行,是明智之举,陛下可果断施行。”

朱允炆听闻方孝孺一番恳切建言,颔首微笑,欣慰之情溢于言表,长舒一口气,似是将长久以来的几分重压卸去。他缓身离座,移步至雕花轩窗前,抬眸远眺,目光悠然穿过层云,落向那广袤无垠的天际。微风轻拂,温柔撩动他的衣袂,恰似他此刻纷扰难平的心绪。

此刻,他的内心仿若被一块巨石沉沉压住,憋闷压抑,始终难以释怀。眼中忧思交织,许久,才低声喃喃:“天下看似太平祥和,实则暗潮涌动,危机四伏。朕心中一直有件事,萦绕许久,始终无法排解,不知何时才能拨云见日,寻得解决之道……”

黄子澄一直在旁静静聆听,此刻敏锐捕捉到朱允炆的烦忧,遂谨慎试探:“陛下,莫不是因藩王势力膨胀,在各地肆意妄为,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您为此忧心忡忡?”

朱允炆闻言,并未即刻作答,只是微微闭上双眼,似在压抑内心翻涌的情绪。再度睁眼时,眸中忧色更甚,轻轻点了点头,声音低沉而喟叹:“皇爱卿,你心思敏锐,一语中的。藩王拥兵自重,于封地之内肆意横行,无视朝廷纲纪。百姓苦不堪言,朕身为天子,却不能护佑子民周全,心中有愧啊。”

他缓缓走到殿中,负手而立,神色凝重:“皇爷爷分封藩王,原是为了巩固皇室根基,保我大明江山永固。可如今,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已然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朕曾幻想以仁德感化他们,用礼法约束他们的行为,可这些藩王却愈发骄纵,全然不顾朕的苦心。”

小主,

朱允炆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如今削藩一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藩王们根基深厚,势力盘根错节,贸然行事,恐生变故。朕每念及此,便辗转难眠,不知该如何抉择,才能既削弱藩王势力,又不致引发大乱,保我大明安稳。” 说罢,他望向黄子澄,目光中似在寻求一丝建议与慰藉。

黄子澄面色凝重,仿若寒霜覆面,眼中满是焦灼与忧虑,他深吸一口气,语调沉沉,郑重进谏:“陛下,您心怀壮志,一心构筑新政的宏伟蓝图,此等抱负,令臣由衷钦佩。然而,藩王势力如今已如巨石横亘前路,若不搬开这阻碍,新政推行恐难顺遂。这是摆在眼前、毋庸置疑的事实。”

他微微顿了顿,向前一步,眼中透着坚定:“藩王们拥兵自重,在封地肆意妄为,无视朝廷律法,严重扰乱地方秩序。长此以往,非但新政难以施展,甚至可能危及国家根基。唯有果断削藩,方能为新政清扫障碍,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让陛下的仁政得以普惠天下百姓 。”

方孝孺神色端肃,双手抱拳,身姿微微前倾,态度诚恳,字字斟酌:“陛下,削藩绝非小事,它恰似牵住了国家命运的关键绳索,一举一动都关联着社稷根基。藩王们手握重兵,于地方经营多年,人脉盘根错节,势力根深蒂固。若贸然行事,骤然削藩,就如同点燃了火药桶,极易引发藩王们的激烈反扑,届时全国陷入动荡,多年来积攒的太平盛景将毁于一旦。恳请陛下审慎思量,万不可操之过急。”